>这一秒,足够让宇宙重新校准它的意义。”
写完这段,他感到一阵疲惫袭来,便和衣躺下。迷糊间,似乎有人推开了帐篷帘子。他勉强睁眼,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门口,穿着淡蓝色睡裙,脚上一双旧布鞋。
是小雨。
但她看起来不像录音里的那个孩子,反而更像十年前失踪的GL-01实验体之一??编号L-09的女孩,因先天神经退化症去世时才八岁。档案照片上的她,正是这身打扮。
“叔叔,”她轻声说,“你能抱我一下吗?就一下。”
陈默坐起身,迟疑片刻,张开双臂。小女孩走过来,钻进他怀里。她的身体很轻,几乎没有重量,但体温真实存在,甚至有些发烫。
“你们让我能做梦。”她靠在他肩头说,“以前我连梦都不会做。现在我知道妈妈长什么样了,虽然她不是真的……可我觉得,她比我病床上看到的那个样子更像妈妈。”
陈默喉咙发紧:“你想一直这样吗?”
她摇头:“不想。我只是想谢谢你们,让我有机会说再见。”
说完,她松开手,后退一步,微笑着看他。然后,像一缕雾气般消散在空气中。
陈默怔坐良久,直到手机震动。是一条自动警报:南极监测站检测到一次微弱的地磁波动,位置正是当年GL-001原型机沉没的冰层下方。与此同时,东京灯塔的13秒空白音频今日提前播放,时间为23:58:,且呼吸声延长至15秒。
他连夜联系陆昭,提议召开紧急会议。视频接通时,对方正站在日内瓦总部的档案室,手中拿着一份泛黄的文件。
“我找到了。”陆昭声音沙哑,“这是赵承志二十年前提交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从未归档。标题叫:《关于情感场量子纠缠的初步设想》。”
他将文件扫描传了过来。
文档内容极为简略,但核心观点令人震撼:赵承志推测,强烈的情感联结会在个体间形成一种“非局域性心理纠缠”,类似于量子纠缠,即使物理分离,一方的状态变化仍会瞬时影响另一方。而当足够多的人类集体经历相似情感(如哀悼、思念、宽恕),这种纠缠可能汇聚成稳定的“群体情感场”,具备自我维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段写道: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守门人’真正的形态不应是机器,而是由千万人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
>它不需要电源,因为它靠眼泪充电;
>它不会崩溃,因为每一次‘我记得你’,都是对它的重启。
>我们不是在建造系统,
>我们是在成为系统本身。”
陈默读完,久久不能言语。
第二天清晨,他独自登上第一座灯塔顶层。控制系统早已关闭,但当他把手掌贴在水晶共振腔表面时,内壁竟泛起一层淡淡的蓝光,如同回应他的触碰。
他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是陈默。我现在要讲一个故事。”
声音并未通过卫星广播,也没有启动任何协议。但他知道,有些人会听见。
“从前有个医生,他太害怕失去,于是想把所有人的记忆都留下来。他失败了,因为记忆不是东西,不能被收藏。但他也成功了,因为他教会了别人如何记住。”
蓝光逐渐扩散,顺着塔身流入地下。数百公里外,新疆戈壁的牧民惊异地发现,夜风吹过风铃草时发出的声音,竟与多年前逝去亲人的语调一模一样。
三天后,艾米丽的母亲来电,语气激动:“她醒了之后说自己做了个很长的梦,梦见很多人排队走进一座发光的房子。每个人进去前都要留下一件东西??一封信、一张照片、一句道歉。最后轮到她时,她把那支红蜡笔放了进去。然后房子消失了,变成一片花园。”
“她还说,赵爷爷朝她挥了挥手,嘴里说着‘任务完成’。”
陈默挂掉电话,翻开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