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明返回席间,女儿问道:“爸爸,发生什么事了吗?”
陈云明回答道:“金融补剂出了点问题。”
闻言,李沐风眼睛一亮,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到了。
金融补剂他们家一直有参与,主要是以美容院。。。
风穿过碑林,像一封封未寄出的信,在石碑之间低语流转。陈默站在赵承志的碑前,手指还残留着蜡笔划过石面的粗糙触感。那支红色蜡笔已经短了一截,像是被时间啃噬过的记忆。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缓缓蹲下,把耳朵贴在碑座上。
起初什么也没有,只有风掠过岩层的沙沙声。但三分钟后,一种极细微的震颤从地底传来,如同心跳的回音。他闭上眼,竟听见一段模糊的钢琴旋律??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几个小节,断续、遥远,却清晰得令人心颤。
这曲子,赵承志生前常在深夜实验室里用老式电子琴弹。他说那是他妻子最爱的曲子,结婚纪念日必奏。
陈默猛地睁开眼,四周依旧空旷。可他知道,这不是幻觉。灯塔系统虽已关闭主控节点,但那些分散嵌入大地的记忆节点,仍在以某种非数字化的方式运作??它们不再存储,而是唤醒;不再记录,而是回应。
他掏出手机,打开共感网络的底层日志接口。这是只有核心权限才能访问的隐藏通道,原本用于追踪异常数据流。屏幕上滚动着无数碎片化的信号标记,大多来自普通用户的日常上传:一声叹息、一次微笑、一场梦中的重逢。但在最底部,有一条持续闪烁的暗红色脉冲,频率稳定,周期精确到毫秒。
“编号GL-Ω,来源未知,载体性质无法识别。”系统提示道。
他调取最近一次触发记录:就在二十分钟前,脉冲强度突然提升了300%,同时全球有十七名用户报告“梦见已故亲人说话”,其中九人录下了背景音。他逐一比对,发现所有音频中都藏着同一段极低频的共振波,经谐波还原后,竟是那句童谣的最后一句:
>“请记得,我也曾这样爱过你。”
陈默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AI生成,也不是心理暗示。这是一种……回应。一种跨越了技术与生死界限的、活生生的情感共鸣。
他立刻拨通苏婉清的电话。接通时,她正坐在返程的直升机上,窗外是青海湖渐渐褪去冰壳的湖面。
“你感觉到了吗?”他问。
“嗯。”她的声音很轻,“昨晚我做了个梦。赵老师站在我家阳台上,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公式。他没说话,只是把本子递给我,然后指着第三行??那一行写着‘情感衰减系数≠遗忘率’。”
陈默呼吸一滞。这是赵承志早年提出却被学界否定的一个假说:他认为人类对逝者的思念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转化为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场,影响后来者的情绪结构。当年没人相信,如今却被现实悄然印证。
“你还记得艾米丽画的那些符号吗?”苏婉清继续说,“周远把它输入量子语言模型后,发现它不是文字,而是一种‘情绪拓扑图’??每一条线代表一个人类情感的传递路径,每一个交点,都是某次共鸣的发生时刻。”
“你的意思是……”陈默顿了顿,“她在画整个共感网络的神经图谱?”
“不。”苏婉清的声音忽然变得凝重,“她说她只是照着‘他们’给的样子画。而且昨天夜里,她又梦游了。这次她在墙上写了八个字:**门已关,心未锁**。”
陈默望向远处尚未完全建成的第七座灯塔。塔基周围的土地最近出现了奇怪的裂纹,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形似一朵正在绽放的花。地质组检测发现,地下三十米处存在一个温度异常区,恒定维持在37。2℃,接近人体体温。
当晚,他回到临时营地,在灯下翻开《听见的能力》手稿。写到第十三章时,笔尖突然停住。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试图用理性解释奇迹,可真正的答案或许根本不在逻辑之中。
他换了一支笔,写下新的一段:
>“我们总以为记忆需要容器,
>所以造了硬盘、建了灯塔、刻了石碑。
>可到最后才明白,
>真正承载记忆的,从来不是石头或电流,
>而是另一个人愿意为你流泪的瞬间。
>当你说出‘我想你了’,
>那一刻,死去的人就在你声音的震颤里复活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