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工团美人认错随军对象后 > 147第 147 章(第2页)

147第 147 章(第2页)

>“我在智利安第斯山脉支教,昨天班上孩子用排箫合奏了这版《双生》,雪崩预警系统竟然自动暂停了三分钟。”

>“妈妈聋了三十年,但我用手语给她‘唱’完这段后,她突然流泪,说她‘听见’了。”

还吴吴没有看手机,只是静静坐在桥边,任风吹乱她的白发。

午时,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驶入山谷,车身上印着“西部战区文艺巡演队”字样。一名军官下车,敬礼后递上一封信:

>“尊敬的还老师:

>

>根据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指示,‘念生路线’正式纳入军队文化扶持项目。我们将派遣十支流动文艺小分队,配合您的基金会,深入边疆哨所、边境学校、灾后重建区,开展长期音乐援助。首批队员均为退役军人子女,其中三人曾参与您组织的夏令营培训。

>

>另附名单一份,请您审阅是否适合担任‘荣誉指导’。

>

>此致

>敬礼”

她翻开附件,第一个名字让她呼吸一滞:**祁望**,男,22岁,云南腾冲籍,父亲祁念生(追授“人民音乐使者”称号),母亲周婉清。

原来,他还活着。

那个她以为早已随父远行的孩子,竟默默考入军艺,毕业后主动申请加入边防文艺工作队。信中提到,他擅长二胡与编曲,最近创作了一首名为《借声》的作品,灵感来自姑妈讲述的“雪中合奏”故事。

当晚,她拨通视频电话。

屏幕亮起,青年穿着作训服,眉眼间依稀可见祁念生的轮廓,沉稳而温和。“还老师,”他先行了个军礼,随即微笑,“我爸爸走之前,给我留了一样东西。”

他转身拿出一支木盒,缓缓打开??里面躺着那枚编号0的口琴,旁边放着一张泛黄照片:年轻的祁东悍站在战地帐篷前,怀里抱着婴儿时期的祁念生,身后是一片焦土,而他的嘴角却扬着笑。

“他说,这不只是纪念,是接力。”祁望轻声说,“我现在每天练琴,不只是为了艺术,是为了让更多战友知道,枪炮之外,还有别的语言可以传递信念。”

还吴吴哽咽难言,最终只问了一句:“你会来麻栗坡吗?”

“下个月就到。”他答,“我们要在您母亲种下的樱树下办一场音乐会。节目单最后一首,是您母亲的《双生》,由我拉二胡,配您的笛子,再接入全球十七个站点的实时合奏。”

她点头,泪水滴落在键盘上。

挂断通话后,她翻开日记本,写下今日最后一句话:

>“原来爱不是消失,而是转化。它变成风,变成雪,变成某个年轻人指尖流出的旋律,变成千万人喉咙里不肯熄灭的歌。”

春分前夕,樱树抽出第一簇嫩芽。

艾山江从可可西里发来回信,附带一段音频:十二名藏族儿童用陶笛与鹰骨哨合奏《春信》,背景是呼啸的高原风。他们在结尾自发加入一段藏语吟唱,翻译过来是:“愿所有迷路的声音,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与此同时,苏州评弹团传来消息:周婉清决定复出,将在清明举办专场演出,主题为《声渡》。节目单中有一项特别安排??邀请各地拾音使者寄来一段本地化《春信》,由她以评弹腔调串联演绎,谓之“百音绕梁”。

而在越南,阮氏芳带领学生完成了一项壮举:他们将《春信》改编为无伴奏合唱,并在当年云眠谷战役遗址举行露天演唱。当最后一个音落下,一只野生白鹭从林中飞出,盘旋三圈后落于纪念碑顶端,久久未动。村民称奇,学者无法解释,唯有孩子们说:“它是来听歌的。”

还吴吴把这些新闻逐一归档,放入“声之野”新版增补章节。

她依旧每日清晨走上石桥,有时吹笛,有时静听。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前来,带着乐器,带着录音,带着故事。他们不说太多话,只是坐下,演奏一段,然后离开。

某日黄昏,一位盲童由老师牵着来到桥头。孩子约莫十岁,手里攥着一支塑料口琴。“我还不会吹完整的曲子,”他怯生生地说,“但我每天晚上都对着星星练习。我妈妈说,爸爸就是在听着这首歌时闭上眼睛的。”

还吴吴蹲下身,握住他的手,将一支新的特制口琴放进他掌心。“你已经会了。”她说,“因为你心里有音。”

夜幕降临,山谷渐暗。

远处传来断续的笛声、琴声、歌声,像星辰般零星闪烁。它们各自独立,却又隐隐相和,仿佛整片大地正在苏醒,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共鸣。

她抬头望天,北斗斜挂,春意流转。

她知道,这场由一个女人埋下磁带开始的旅程,早已超越了记忆、战争与生死。它不再属于某一个人,某一首曲,某一段历史。

它属于所有愿意倾听的人。

属于每一个相信“声音可以借”的灵魂。

属于风起之处,万物回响的永恒瞬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