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激烈的争论,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傍晚,会议室里的茶水添了一轮又一轮。
桌上的烟灰缸早已堆满了烟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烟草味。
谁也没能说服谁。
李卫东的实干经验,赵毅的航电前瞻性,张国栋对动力系统的掌控,李天成在空气动力学上不可动摇的权威……每个人都有着无法被轻易否定的理由。
这场看似无解的争吵,最终在林慧进来提醒大家食堂快要关门时,才被强行中止。
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一脸的疲惫,各自散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晚上过去,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白杨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事情却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机。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请进。”白杨抬起头,看到了让他略感意外的一幕。
李卫东、赵毅、张国栋、李天成……昨天在会议室里吵得面红耳赤的一众课题组负责人,此刻竟然一个不落地,全都挤在了他的办公室门口。
为首的,正是昨天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结构强度组组长,李卫东。
他手里捏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有那么一丝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坚定。
“白所,”李卫东大步走到办公桌前,将那张纸郑重地放在了白杨面前,“我们商量好了。”
白杨的目光落在那张纸上。
纸的最上方,是几个醒目的大字:“赴沈飞技术指导专家组总负责人”。
下面,却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李卫东的名字,后面还用括号标注着“组长”。
而在他的名字之下,赵毅、张国栋、李天成等所有核心课题组的一把手,名字赫然在列,职位无一例外,都是“副组长”。
这还没完。
在负责人名单的下面,是专家组的成员名单。
白杨粗略地扫了一眼,瞳孔不由得微微一缩。
这份名单,几乎囊括了各个课题组里所有最能打的精兵强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或多个技术难关的攻克者。
白杨昨天要求的是每个组出三人,可这份名单上,结构组、航电组、飞控组这些核心中的核心部门,几乎是倾巢而出,只留下了几个副手和年轻研究员看家。
这哪里是派出一个“先遣队”?
这分明是把整个研究所的“野战主力军”,一股脑儿地全都拉到了沈城前线!
白杨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抬起头,目光从李卫东、赵毅等人脸上逐一扫过,他看到他们眼中的红血丝,显然是熬了一整夜,也看到了他们眼神深处那股压抑不住的,混杂着兴奋、期待与决绝的火焰。
“你们这是……”白杨的手指在那份沉甸甸的名单上轻轻敲了敲,声音听不出喜怒,“把家底都搬过去了?”
李卫东似乎早就料到白杨会有此一问,他深吸了一口气,挺直了腰板,沉声解释道:
“白所,我们昨晚回去之后,吵也吵了,争也争了,最后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老赵说的对,四代机的核心是航电,我不懂,去了肯定抓瞎。”
“可我说的也没错,飞机是造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不懂结构和工艺,图纸就是废纸一张。”
“还有老张的发动机,老李的气动布局,哪个不是要命的关键?”
他的声音洪亮而坦诚。
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位负责人,虽然没有说话,但都默默地点了点头,显然是认同这个说法的。
“最后我们合计了一下,”李卫东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既然谁当这个总负责人都没办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都没办法保证自己能百分百搞定所有领域的问题,那干脆,咱们就都不当这个唯一的‘总’负责人!”
“我们决定,成立一个‘负责人委员会’!我李卫东,脸皮厚,性格直,负责牵头,去跟沈飞那边对接协调,处理日常杂务。”
“但真到了技术决策的时候,航电的问题,老赵说了算。”
“发动机的问题,老张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