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李文博时,他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说道:“老苏,我这边别的都还好,就是……卡住了。”
“卡住了?怎么说?”苏国立关切地问道。
“还不是那个新型聚合物的项目。”李文博一脸的苦恼,“我们理论上推导出了几种可能的分子结构,性能非常优异,耐高温、抗腐蚀,一旦搞出来,咱们国家在航空航天和特种涂料领域,就能彻底摆脱进口依赖。”
“这是大好事啊!”苏国立精神一振。
“好事是好事,可理论是理论。”李文博苦笑一声,“这几种分子结构都极其复杂,想要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配比,差一点都不行。”
“我们现在就像是瞎子摸象,只能靠经验,一种一种地试。一个多月了,烧了不知道多少经费,废了不知道多少原料,连个毛都没摸到。”
他端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继续发着牢骚:“要是能有一种办法,提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哪怕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方向,我们也不至于这么被动。现在这样,纯粹是拿钱和时间在赌博,我心疼啊!”
办公室里一时间有些沉默,其他几位所长也感同身受地点了点头。
这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通病,在没有找到正确道路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像是在黑暗中行走,充满了不确定性。
苏国立听着李文博的抱怨,脑子里却像是有一道闪电划过。
他猛地想起了下午会议上,钱院长演示“银河一号”模拟气象的场景。
那原本需要一周的计算量,被压缩到了短短五分多钟。
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从他心底冒了出来。
他盯着李文博,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问道:“老李,我问你个事儿。你刚才说的那个……分子结构,还有反应条件,这些东西……能算出来吗?”
李文博被他这没头没脑的一问,给问得一愣。
他扶了扶眼镜,有些奇怪地看着自己的老同学。
老苏今天这是怎么了?
以前他汇报工作,只要一涉及到具体的科研细节,苏国立都是摆摆手让他说重点,说结论。
今天怎么还关心起计算过程来了?
他想不明白,但还是耐心地回答道:“当然能算。这在理论上属于计算化学的范畴。一个分子的性质,归根结底是由它的电子结构决定的。”
“只要我们能解开描述这个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原则上就能预测它的一切性质。”
“但是……”李文博话锋一转,脸上的表情更加无奈了,“这个方程太复杂了,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分子,根本就没办法精确求解。我们只能用各种近似的方法去模拟,这个计算量……是天文数字。”
“有多大?”苏国立追问道,心跳没来由地开始加速。
“这么说吧,”李文博想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我们研究所里那台从国外进口的最好的计算机,是我们部里特批经费买的,宝贝疙瘩一样供着。”
“让它去算我们其中一种候选材料的一个最简单的性质,你知道要多久吗?”
“多久?”
“不间断地跑,大概需要……两年。”李文博伸出两根手指,语气沉重。
“两年?”旁边一位所长失声惊呼。
“这还只是算一个性质,一个最理想化的模型。”李文博叹道,“要想完整地模拟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把所有变量都考虑进去,那台计算机恐怕算到咱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都算不完。”
“所以,计算机对你们的研究帮助很大,是吗?”苏国立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
“何止是很大,那简直就是命根子!”李文博激动地一拍大腿,“老苏,你是不知道,现在国际上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早就不是我们这种‘炒菜’式的实验模式了。人家都是‘计算指导实验’!”
“先在计算机里设计出成千上万种可能的分子,用超强的计算能力进行筛选,找出最有希望的那么几种。然后再进实验室,针对性地进行合成与验证。”
“这样一来,效率能提高几百倍、几千倍!人家是开着飞机大炮在搞科研,我们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阶段,怎么跟人家比?”
李文博越说越激动,仿佛要把积攒了多年的憋屈都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