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项目交流会设在学校附近一家星级酒店的宴会厅。水晶吊灯,衣香鬓影,西装革履的制片人、投资人端着酒杯高谈阔论,夹杂着一些精心打扮、渴望被“看见”的年轻面孔。
沈源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色衬衫,牛仔裤,与周遭的正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没带任何项目书,只是空着手,像个误入的旁观者,安静地站在角落,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掠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他看到了王京,她正被几个学生模样的创作者围着,谈笑风生,目光却不时扫过全场,带着审视。
他也看到了“新画面”的张伟平,挺着微胖的肚子,正和几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声音洪亮,带着典型的商人做派。
沈源没有立刻上前。他在观察,在等待,像一头潜伏在草丛中的狼,寻找最合适的出击时机和第一个猎物。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個独自坐在休息区沙发上、显得有些落寞的中年男人身上。郭凡。沈源记得他,一个颇有想法但时运不济的导演,前世拍过几部口碑不错但票房惨淡的文艺片,后来转行做了纪录片。此时的他,应该正在为他那部拉不到投资的电影项目发愁。
沈源端起一杯果汁,自然地走了过去,在郭凡旁边的沙发坐下。
“郭导?”沈源的声音不大,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
郭凡抬起头,看到是个陌生年轻人,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是?”
“北电导演系,沈源。”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调音师》是我拍的。”
郭凡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显然听说过这个名字,态度稍微认真了些:“哦,是你啊。片子不错,很有想法。”
“谢谢郭导。”沈源没有过多寒暄,首接切入主题,声音压低,“我听说,您手上有个本子,叫《星空》,讲山区支教老师的?”
郭凡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沈源。这个项目他跟很多人谈过,但都石沉大海,一个学生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你怎么……”
“偶然听人提起过,很感兴趣。”沈源打断他,语气依旧平静,“郭导,恕我首言,您这个项目,走传统制片的路子,很难。太文艺,商业元素弱。”
郭凡的脸色黯淡下去,这话戳中了他的痛处。
“但是,”沈源话锋一转,“如果换种思路呢?不走院线,瞄准电影节,尤其是国外的独立电影节。用获奖来反哺国内的知名度和后续的点播、版权收入。”
郭凡愣住了。这个思路他不是没想过,但操作起来难度极大,而且需要前期投入。
“说得轻巧,前期制作的钱从哪里来?”郭凡苦笑。
“钱,可以想办法。”沈源看着他,目光锐利,“关键是,郭导您愿不愿意,在创作上做一些让步?比如,加入一些更质朴、但也更具冲击力的现实元素,让它的作者印记更鲜明,更适合电影节评委的口味。”
沈源没有首接说投资,而是先谈论创作,这赢得了郭凡的一些好感。两人就剧本的某些细节低声讨论起来。沈源凭借远超这个时代的阅片量和审美,提出的几个修改建议,都精准地切中了郭凡原本模糊感觉到但未能清晰表达的关键点。
郭凡越听眼睛越亮,看沈源的眼神彻底变了,不再是看一個有才华的后辈,而是带着一丝遇到知音的激动。
“沈源同学,你这些想法……太到位了!”郭凡忍不住感慨。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讥诮的声音插了进来。
“哟,老郭,跟这儿聊什么呢?这么投入。”
沈源抬头,看到一个穿着花哨衬衫、梳着油头的年轻男人搂着個女伴走了过来,是京城某个小有名气的纨绔子弟,家里有点背景,也投点小钱拍片子,玩票性质居多,名叫赵坤。前世,这人没少干欺压新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