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剧组在天津一处废弃的港口正式开机。然而,开机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一股凛冽的寒风便从西面八方吹来,渗透进剧组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发难的是器材和场地。
原本谈好的顶级摄影设备租赁公司,在开机前一天突然告知“设备己被其他大剧组长期包租,无法供应”。类似的“意外”接连发生,从特种灯光到移动轨道车,甚至连一些特殊的道具模具,都莫名其妙地出现了“档期冲突”或“临时检修”。
浩澜在片场气得差点砸了对讲机:“妈的!这明显是有人搞鬼!没有斯坦尼康,老子要的那种眩晕跟随感怎么拍?!”
最后还是王猛动用了些灰色地带的关系,从一些非主流渠道,花了高出近一倍的价格,才勉强凑齐了替代品,但质量和稳定性都大打折扣,严重拖慢了拍摄进度。
场地方面也频频出状况。原本签署了使用协议的废弃港口,突然被有关部门频繁“临检”,以安全、消防等各种理由要求剧组停工配合检查。今天说消防通道不合格,明天说建筑结构有隐患,吹毛求疵,没完没了。
“是星辉那边周星辉搞的鬼,还是那个陈赤通过他舅舅的关系打的招呼?”林浩脸色铁青地向沈源汇报,“或者……是那些被我们拒绝了投资的家伙们,联合起来使绊子。”
沈源看着窗外因为又一次“安全检查”而被迫停工的混乱片场,眼神冰冷。这只是开胃菜。
紧接着,舆论的围剿开始了。
几家有影响力的娱乐报刊和网站,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针对《循环》和沈源的负面报道。角度刁钻,杀人诛心:
《沈源新片《循环》片场乱象频发,管理混乱遭诟病》
《揭秘“新光”霸王条款:不签约就别想演戏!》
《独立制作还是闭门造车?业内人士质疑沈源盲目自信》
《从喜剧才子到行业公敌:沈源的膨胀与迷失》
文章里充斥着“据剧组内部人员透露”、“某资深制片人表示”、“圈内人士普遍看法”等模糊信源,将沈源的“只用自己人”政策描绘成刚愎自用和排除异己,将拒绝外部投资解读为狂妄自大和吃独食,甚至隐隐将范水水获得角色与不清不楚的“潜规则”联系起来。
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大量水军,带节奏抹黑:
“沈源就是个暴发户,真以为自己是大师了?”
“《循环》?听名字就是个烂片!”
“支持水水解约,但别上沈源的贼船啊!”
“坐等票房扑街,看他还怎么嚣张!”
这些负面舆论如同病毒般扩散,虽然《乌龙石头》积累的部分观众表示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煽动起来的、等着看笑话的普遍情绪。甚至连北电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导师是否对沈源“过度捧杀”的声音。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看不见的审核与发行环节。
林浩动用了所有人脉,甚至通过李曼恳请其父亲李副台长侧面打听,得到的反馈都极其不乐观。
“电影局那边的朋友私下说,咱们这个本子,涉及时空循环、人性阴暗面,主题‘不够积极向上’,评审会上可能会遇到很大阻力。”林浩的声音带着疲惫和焦虑,“有几个委员,据说己经被打过‘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