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否认,秦王殿下的才学和眼见着实非凡,孔颖达对此也深为佩服。
他也想听听,秦王殿下于完美治世有何高见。
李恪站起身,先是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躬身一礼,继而转向面色肃然的孔颖达,执了一个晚辈礼。
“孔老大人方才所言,引经据典,阐发圣道,犹如北斗星辰,高悬夜空,为行路之人指引方向!”
“晚辈敬服!”
李恪先肯定了儒家理想的标杆作用,这让孔颖达脸色稍缓,微微颔首。
但下一秒。
李恪话锋一转:
“然,晚辈私以为,北斗虽明,指引方向!”
“但行路之人,双脚必踏在道路上,辨明脚下的坎坷与通途,方能前行。”
“故而!”
“完美治世,或许并非一座静止不动,等待后人去攀登抵达的固定山峰……”
李恪略作停顿,随即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它,更似一条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江河!”
这个比喻新颖生动,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哦?”
御座上的李世民,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极浓的兴致。
恪儿这番话,似乎要跳出传统儒家“法先王”的框架,开辟全新的见解?
“恪儿,仔细说来!朕……愿闻其详!”李世民忍不住出声催促。
辩经!
其实是古人,尤其是有才学之人很喜欢的环节。
昔日杨广登基后,迫切希望打破关陇军事贵族,对朝政的把持,转而扶持山东士族和江南文士,从而建立新的权力平衡。
为此,杨广做了两件事,一是迁都洛阳。
此举意图明显,摆脱关陇势力盘踞的长安,将洛阳打造成新的权力中心。
二是统一南北学术。
当时的儒学,正陷入南北分裂的困境:
北学固守汉儒字句训诂,南学偏好玄虚义理探讨;
杨广效仿汉武帝,召开石渠阁会议的故事,征召天下饱学宿儒于洛阳辩经。
目的也很明确:破除门户之见,统一经学义理!
当时诸多经学泰斗们,从西方汇聚洛阳,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儒学辩论。
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孔颖达思维敏捷,论点新颖,令全场惊艳,一鸣惊人。
隋炀帝不禁当场赞叹:“颖达雄辩,虽仲尼复生,不能过也!”
经此一事,孔颖达“辩挫群儒”的名声响彻朝野,可谓人生最高光时刻。
李世民很想知道,恪儿今日会发出何声?他与孔颖达又会撞出何等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