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小厮抱着一块乌木雕得生意兴隆的牌匾过来,王瑛受宠若惊,连忙让身边的人接下来,在墙上钉了钉子挂了上去。
王琪进铺子转了一圈,原以为是卖干菜,没想到竟是新鲜的蔬菜,这倒是稀奇,
“府里夫人前几日还念叨着没什么新鲜菜吃,可巧你就开了这间铺子,以后我让下人过来采买。”
王瑛一听连忙拿起篮子装菜,“尽管挑就是,这点菜不要钱。”
“郎君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府上每日吃的菜可不少,日日来拿你生意还做不做了?”
王瑛笑着挠挠头,“那这次不要钱,拿回去尝尝吃着好下次再来!”
王管家没再拒绝,让小厮上前接过篮子,“府里杂事繁忙若无事我便先回了。”
原本王瑛还想请他吃顿饭,不过看他也没什么空,只得把人送回车上。
刚巧时辰也到了,田大牛吆喝:“东家,点爆竹吗?”
“点上!”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孩子们捂着耳朵欢闹起来,热烈的气氛把街上行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不少人涌过来打听铺子是卖什么的。
王瑛大方道:“卖蔬菜的,夏天的鲜菜咱们这都有,全是顶花带刺沾露水的!”
人们一听纷纷进了铺子,有的看见菜价嫌贵直接走了,也有不差这点钱的,买了几样菜回去尝尝鲜。
一会的功夫就赚了五百多文,青芸负责收账,她之前在镇上做贯了这活,熟练的把钱数好用麻绳串上,眼里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没想刚开门就有生意!
铺子里的人太多,李氏便带着元宝和几个孩子先回了家,黄百贯没回去,他主动留下帮忙。
这小子已经十二岁了,在庄子上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基本上可以顶半个大人使唤了。
之前他在家的时候跟着黄三还学了几年五行的把式,虽然人不大力气却不小。
王瑛见他愿意留下帮忙也没拦着,自己不是菩萨,非亲非故不可能一直养着他们吃白饭。多出来见见世面,有个一技之长傍身将来也好生存。
*
且说另一边,王琪拎着一筐鲜菜回了府,刚巧碰上老爷从衙门回来。
“这菜哪来的?”
“回老爷,小的刚从王瑛那小郎开的菜铺回来,他硬给装了一筐菜让拿回来吃。”
王同知见上头的胡瓜看着怪水灵的,忍不住拿起一根擦了擦咬了一口,“唔,又脆又甜,倒是够新鲜,他从哪弄来的?”
“小的没细问,许是从别地拉来的,老爷若是喜欢我再去买点。”
王同知摆手,“你去他肯定不要钱,直接上灶房的采买去买吧,他们这么老远做点小生意也不容易,没得让咱们吃黄了。”说完自己捧腹大笑着朝书房走去。
*
一上午的时间,菜铺卖了三贯多钱,晌午王瑛直接在旁边的馄饨铺子买了几碗馄饨,大伙吃完浑身的干劲儿。
吃完饭,对面的杨氏商行的东家主动过来打了声招呼。
杨氏商行的府城最大的商行之一,经营的铺子包括粮铺、油坊、酒坊。
老板叫杨德光,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个头不算高,身上穿着织锦做的袍子,腰上挂着一大串玉佩香囊,走起路来叮当响很是气派。
以至于他说话的时候王瑛都没怎么听,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的挂饰上。
杨老板寒暄了几句突然开口道:“上午开业的时候,我见王大人府上的人也来了,还给郎君赠了块牌匾?”
王瑛指着屋里挂的那块匾额,“是啊,伯父派人送来的,只是他公务繁忙没空过来。”
杨茂德一听王瑛叫王同知伯父,心里顿时有了数,脸上的表情也热络了许多,“听郎君是外地口音,初来咱们冀州府若哪里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
王瑛矜持的道了谢,等人走后田大牛警惕道:“东家,这人咱也不认识,他干嘛这么热情?肯定没安好心!”
旁边马钱子敲了他头一下,“你傻啊,他不是奔着咱们郎君来的。”
“啊?那是奔什么来的?”
“自然是奔同知大人侄子的身份来交好的。”
王瑛给他一个孺子可教的表情,他一个外地来的小郎哪值得结交的,不过是看在王同知的身份过来交谈几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