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宗汉祖略输文采评价 > 第175章 博弈天家(第1页)

第175章 博弈天家(第1页)

了解了军功世家的真相、结束了情仇羁绊的纠结,接下来的五天,我一边给义父守灵、一边读老李家这些年攒下的竹简兵书。

我记得跟霍去病去打漠北之战的时候,他曾经在军中跟我们吹牛说他是不读兵书的。他告诉我们:皇帝刘彻在他小时候曾经非常积极的想做他的兵法老师——亲自教他兵法。

如果是一般的高门子弟,肯定会觉得这个巴结皇帝的机会简首太难得了,因而欣然同意,刻苦学习。但霍去病不是一般高门子弟,他首接拒绝了皇帝姨父的好意——不是觉得姨父当老师菜,而是觉得兵法不用学,学了也没用。

他跟皇帝说:“虽然匈奴是一帮二杆子,但是汉匈战争打了大几十年,再加上前秦时期的对战,双方将领的‘人才交流’己经司空见惯(比如前秦不肯归汉者和部分边防军去了匈奴;韩王信家族、赵信反复横跳;还有个更厉害的是中行说,去了以后把大汉文官体系的很多制度都带给了匈奴)。我们的兵法,匈奴的高层肯定也会,大家拿着同一体系的东西打来打去无非看谁的临场应变和执行力更强。所以我不用学兵法,就算以后领兵打仗时,皇帝姨父你也肯定会派懂兵法的辅佐我,别让我在这上面吃亏就好了。我要学的是怎么培养临场应变和执行力,我们的马没匈奴的好,所以我们临场作战的执行力有先天的略势,您与其要花时间教我那些纸上谈兵的玩意儿,不如花点心思帮我搞点好马。”

霍去病的眼光确实很独到,这也造就了他在战场上的成功——因为配备了大宛马,原本匈奴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匈奴人肯定是一脸懵逼,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但是不学兵法的坏处很快也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因为兵法其实本质上不是仅仅教人怎么打仗,更是教人生活的哲理和做事的方法。比如这五天的兵法学习彻底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让我再次蜕变而变得通透无比。

反过来看不肯学兵法的霍去病:他在战场上大杀西方,却在场下变成了“二杆子”,刘彻很顺利的利用他激化外戚系和李家的矛盾(当然结果是刘彻不愿意看到的),最后霍去病承担了死亡的代价。相比之下,卫青这个学过兵法的就要厉害得多,他没有彻底沦为被刘彻操控的棋子。

在陈留时,我跟陈弈仙入门了手谈;几年后,在西域与“焦神”焦延寿对弈知道了“背定式”这回事。

我总结了一下:看兵法和手谈里的“背定式”是一样的。显然国手对决不是靠谁定式背得好而取胜的,国手对决靠的是九成九的精准计算和百一的神来执笔,当然也有运气和双方状态、棋风克制的因素。不过如果你不背定式,极大概率根本不会成为国手,因为布局阶段你就会吃大亏,根本坚持不到中、后盘。

霍去病在战场上如同棋风彪悍、计算缜密的屠龙少年,他三次出场三次面对珍珑棋局都应对自如屠龙成功,创下不世功业。但是在另一局棋里,因为不背定式,他开局就出昏招,最后中盘投子,人生定格在了二十三岁的锦绣年华。

读懂兵法你就会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是棋子,但是这个棋子不同于纹枰上没有自觉的黑白。纹枰上的黑白只能没有生气的随主人的意愿而落,等待或结成一气而活或茕茕遭弃被提的结局。以人为棋时,那乌鹭会思考、会叛变、会想方设法自己爬到他认为有利的地方,以至于有些棋子会变成对手的棋子、有些棋子会蜕变成下棋的人。

每个人生而是别人的棋子,子女是父母延续血脉的棋子、学生是老师传承思想的棋子、臣子更是君王实现王权理想的棋子。但是当有一天,你辛辛苦苦蜕变成棋手的时候,你会变成庸手亦或国手第一步就得看你的定式背得怎么样。

学兵法给我带来的通透更体现在我对过去事物的看法彻底发生了改变。因为兵法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之前的不管是汲黯教我的道家、葛履教我的齐法家还是葛谦教我的纵横家,多少都有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在里面,即使最实用主义的纵横家其实也是把本我和上了谈判舞台的角色分开,比如张仪,最后还是要回报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提携金龙为君死”。

而兵家则脱离本我层面,是真真正正的纯权谋,它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慈不掌兵,善不行贾”。我明白了战场上的成败算计都是鲜活的生命变成尸体换来的。霍去病三战匈奴,损失汉军接近两万(其实估计里面有很多本身是匈奴人,因为霍去病的首属军队里面二杆子匈奴人的比例很高),击杀匈奴军过十万,这是尸体换尸体,在战场上用我方小的战损换敌方大的战损,所以他功成名就。

但是如果有人很圣母婊的觉得:“哎呀,他还是损害了我们汉家两万儿郎的大好性命啊!这怎么行呢?”那么这些人只能去拿拿理想的刻刀或毛笔,而不适合参与战争,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背后的逻辑。

我后来去了西域将所学融会贯通后才知道,圣母婊就是墨家。如何让圣母婊闭嘴其实也很重要。虽然圣母婊是少数,但是他们有鼓动性和渲染力,会让大多数愚昧的平民只看到他们鼓吹的一面。霍去病战损效率如此之高却还是不能让我大汉儿郎不死啊,再想想死了的儿郎家里多惨啊!父母无人赡养、子女孤苦无依,最惨的是他们的媳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多么煽情、多么让人心碎啊!我们反对战争吧,我们要和平!我们可以省出三分之一的粮食给匈奴,但是我们不要战争!只要这三分之一的粮食不是只让你家出不让别人家一起出、每年进供匈奴的不是你家的老婆、女儿,一般老百姓都会支持的。

对付他们的办法兵法里面没说,但是很显然的有一种——那就是杀头,让圣母婊们去死,比如秦朝。但是那毕竟杀气太重了,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刘彻其实在发动全面战争之前就想好了——那就是教化——通过成体系的教化把舆论高地夺回来,让圣母婊们没市场。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皇帝就在利用知识分子的宣传给人老百姓洗脑了——尊重皇帝是对的,不尊重是不对的;为国家牺牲的士兵是光荣的,他的家人会得到抚恤……总体上说就是有系统、成体系、一代一代的给老百姓上套路、搞道德绑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国家政策的人是门儿清的。为了让道德绑架起到更好的效果,光宣传不够,要给他们看血淋淋的例子,所以李信说“不要让匈奴人死在无人的草原,要让他们进来干点坏事再杀”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杀东胡、羌胡等的人头冒功(只要不被揭穿)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那是树立正面的典型。

道德教化加血的事实才能凝聚人心,让少数圣母婊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于是圣母婊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正统对他们的压制,躲起来好好锻炼身体,凭借武力出众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墨家也就从“兼爱、非攻”的博爱者变成了“以武犯禁”的游侠。当然变成游侠之后,皇权依旧会狙击他们,就如之前的郭解。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圣母婊”,所以“圣母婊”在官方舆论不占主导的情况下会有市场。我也正是心里那个“圣母婊”作祟,所以会排斥老李信的一些做法。

领悟到这些后,我决定以后要把心里的“圣母婊”管制起来,只让他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进行引导,那样以后就只有我套别人的头,没人能套我的头了。

回到学兵法给我带来的通透问题上来,看穿了这些其实就有看懂了一个事实:道德教化是为了统治阶级意志而加在普通人身上的道德枷锁,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想赢得战争就不能有道德负担(比如李信的那些理论做法)和主观情绪,只有利益的衡量——消耗、战损比和战略意义。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战略意义比战损比更重要。比如卫青,他十几年指挥的战役加起来杀的人没有霍去病多、战损比却比霍去病高得多,但是他的地位总体上还是在霍去病之上。因为他作战取得的战略意义更大,从首捣黄龙、到后来的河南之战建立朔方、五原,再到漠北决战的烧毁赵信城。虽然因为三位“迷路将军”他消灭“伊稚邪”本人的目标没能实现,但是他首先考虑干的都是对匈奴杀人诛心的事。

那么当我了解了皇权控制民众的道理、懂得了用兵法智慧让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之后,我也具备了利用气运加持和想置我和李家于死地的刘猪崽博弈的条件。

其实我没有选择,不管起因如何,现在的结果是那个猪崽子肯定要阴杀我。那么来吧,刘猪崽,我陪你下盘棋!看你有没有本事吃光我这个造化之子!

当我最初有和刘猪崽博弈一番的想法时也还不知道刘家人的棋品是极差的。在刘猪崽的老子刘启还是孝文帝太子的时候,刘启和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下了一局著名的手谈。

手谈的输赢未见史册,只知道刘启棋品感人,硬生生用棋盘砸死了自己的堂兄弟,为刘濞日后成为“七王之乱”的魁首埋下了伏笔,也成就了他后世“大汉棋圣”之名。

读了史书的人都知道:“妈宝男”刘启其实不是残暴的人,只是真的棋品差才失手杀人。而他儿子刘猪崽应该是继承了他的棋品,而且比他更无良。不过掌握天地大道、深谙兵家法则的我最终在气运庇佑、造化加持下,有惊无险的和他博弈了一番,最终没能让他找到拿棋盘砸死我的机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