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宗汉祖略输文采评价 > 第169章 李家归汉与求存三要(第1页)

第169章 李家归汉与求存三要(第1页)

白登之围化解后,汉高祖转危为安后让陈平去找来李信,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面对高祖的感谢,李信却说:首先是陛下您威望大,“冒顿”那老小子虽然把你围住了也不敢怎么样,怕激起大汉的怒火。第二呢,陈平先生真是个人才,我去怎么做这个事情全是他教我的,这次全是他的功劳。第三,我做这个事情只是为了报恩,根本不图回报,因为项羽杀了我老领导王离和曾经与我并肩作战的二十万同袍,而您又杀了项羽,我感激涕零,早就跟陈平说要呆在这个穷乡僻壤找机会为您做点什么表达我的诚挚谢意。

刘邦和陈平当时就都深深感觉到了李信这个人情商很高很上道,刘邦说:“朕一向都是有功要赏的,你立功不要赏赐,怎么行呢?朕现在有一大帮兄弟愿意跟着朕,不是朕本事多大,就是看朕做事还算公平而己。”

李信说:“陛下您要这么说,那我为了不坏掉您的名声一定得问您要点赏赐了。这样吧,我呢,年纪大了,根本无所谓,我儿子李尚这次也出了力,您能不能在我们老家陇西成纪那边给他个小公务员当当,让他为您效力呢?如果能顺便在那里给我赏一块家族坟地让我在祖宗那边得瑟一下我就更加开心了!至于我手下的部队,我说了留在这里只是为了找机会报答您,我想把他们重新召集起来。如果您看得上,就让他们成为您大汉的部队,如果不行,就让他们卸甲归田去养老。他们除了跟匈奴作战的经验比较多,整体素质比您纵横天下的部队是差远了。”

陈平忙建议封李尚陇西成纪县令,并在陇西成纪赏赐李信家族墓地一百亩,给一个骑兵营五百人编制驻守陵墓周边,设一个由李家指定的人任司马军职负责管理。刘邦当即同意!

之后,李信用几个月时间通过“篆体密文”收拢了代郡、右北平大部分前秦边防军残兵,凡西万人。陇西、北地地区打游击的秦边军则在王离之子王元、王威的率领下进入河南之地,与当地秦人组成联盟,据说后又向北占据秦时的塞外军事要塞范夫人城。

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同意让这西万人继续由李信统领,两万骑兵驻扎右北平、两万步兵驻扎代郡,享受世代朝廷募兵编制。于是在第二年,李信的军队正式完成改编,加入汉军作战序列,同时享受高度自治——除监军外将校皆由李家自行任免。由此,李信终于从前秦败局中脱颖而出,在新的老板手下继续当着享受特权的边防军老军头。

看到这里,我非常感慨这位义父家的老爷爷的过人之处——也许他的军事才能不算顶尖,但是人情世故玩的是真溜!和他同时代的王离、章邯、项羽甚至是韩信等名将最后身死道消,他却带着李家成功归汉,成为新老板手下的军功特权家族!

我打了个哈欠,喝了点水,继续往下读李信留下的别的竹简。很快我发现:这位义父家的老爷爷除了精通纵横捭阖之术,还是个“厚黑学”大师。

在李信老祖的第二卷竹简上,用斑驳的刀痕记载了李家军的很多原则性的规则和潜规则。

竹简记载最多的是军纪,这和我从小学到的差不多,我很快略过。接着记载的东西才是让我吃惊的。李信老爷子明确指出了三大原则性潜规则,也可以说是李家军的“求存三要”:

“求存三要”第一条:我总结为如何看待朝廷和皇帝。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和我们边军从根本上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皇帝从骨子里不会喜欢我们,所以做大做强、尾大不掉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但是在面对朝廷权贵、甚至皇帝喜欢的女人、中人时,我们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骄纵。同时我们不能僭越,不要主动参加权力斗争,除非己经被逼到必须表态。

我的子孙们,你们要意识到:作为投降的部队,我们没有权贵集团那样的根基和盘根错节的血脉、姻亲关系,以后如果要结亲,那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只能和皇家人或非勋贵之后的军人家庭结亲,而且要么是嫡出根红苗正的,要么是完全对朝局没有威胁的和没野心的。正因为这样,虽然我非常尊重和感谢陈平,但当陈平要和我结儿女亲家的时候我还是以“我家子弟都是大老粗,根本配不上您家里气质高雅的子女们”为由拒绝了。

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管理好我们的募兵,在适当的时候和匈奴人打适当规模的仗,让朝廷虽然不一定从骨子里喜欢我们,但却明白离不开我们,至于功勋爵位之类,我觉得你们要看开一点,能有当然好,没有的话只要我们自己的募兵认你就完全没问题。

“求存三要”第二条:我总结为如何看待敌人。其大致内容如下:

匈奴人是我们的敌人,但有时候也不是。如果不是我们和匈奴人能说得上话,我们哪有机会在白登立功、进而在秦末、楚汉这么艰险的时代留存下来?

当你碰到小股的二杆子匈奴基层士兵,你一定要英勇的杀他们,哪怕在战斗中被打伤、被打死也没关系,那是你应尽的义务。你的兄弟、子孙会继承我们家族的荣誉。但是你们不能和大集团成建制的匈奴部队不顾成本的对战,那样打出火气来根本不符合我们边防军的利益。打赢了伤元气且得罪了匈奴高层,朝廷虽然会嘉奖但是以后的日子咋过?打输更惨,如果你实力弱了,朝廷不需要倚重你了,甚至削减我们的兵权、军饷,那时候你去哪里哭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战和对话之间找到平衡,我们要杀小股侵扰的匈奴人,这样才能让朝廷和边民爱戴我们,但是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实力,任何时候不要做得不偿失的事情。

王离的能耐比我大很多,他的爷爷是王翦、爸爸是王贲,都是秦朝名列前茅的名将,他的老领导蒙恬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得到他们的真传战略战术水平没得说,但是他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离开了边关去勤王。南边的国防军就比我们聪明,他们按兵不动,现在赵佗己经成了南越的王。

我们家在匈奴和大汉的夹缝中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但是我告诫你们:无论发生什么,不要随便去勤王。我们野战军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勋贵们的军队正好相反,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如果内战胜负己分,皇权压制了叛乱,我们去做最后那个摘果子的,皇帝会觉得我们最后的介入是胜负的关键;如果新的勋贵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我们就什么都不做,那时候他们也会给我们好处让我们名义上听他们的,甚至操作得当,荣宠会超过之前。

最后,你们要记住,和匈奴里面的聪明人保持良好关系,相互成就——在作战中制造故事和话题,比如悍不畏死的将军不顾刀伤追击敌人数百里,比如英勇的指挥官随便一箭就射爆了敌人的头壳……经常“商业互捧”,你可以给匈奴的聪明人起名“草原勇士”、“射雕英雄”,并到处宣传,让他的领导赏识他;让他喊你“无敌将军”、“大汉军神”,让你的皇帝赏识你。而你们互有胜负两边的老板都说不出什么,因为彼此都很厉害,名声都很大,更会因你的名声大得到更多机会加官进爵、或给你们更多的指挥权和更多的物资。

“求存三要”第三条:我总结为如何对待士兵、平民和普通人。其大致内容如下:

对自己的士兵要像兄弟,让他们为你所用,其中的优秀者你要提拔他们的子弟为你的子弟所用。但是你别指望二代、三代都能像王离那么出色,即使是那样,原来的脏活累活还得开发新的人去干。

至于找什么人怎么干呢?我觉得首先是二杆子,你一对他好他就感激你掏心掏肺的那种,心眼多的不能要。

第二种就是放在老兵营里养大的孤儿,从小给他们洗脑,就像君主让知识分子给老百姓洗脑。我们的边民需要保护,也需要适当的仇恨。我们可以暂时放纵匈奴人少量的作恶——然后再去消灭他们,而不要让他们全部死在无人的沙漠草原,因为你要让老百姓同仇敌忾,光消灭敌人是不行的,要让他们感受敌人的恶,然后再拯救他们,这样朝廷哪天想动你的时候也会面对舆论压力的。如果敌人很久不来、让你没了存在感怎么办?你可以去杀人,就说匈奴来了被你杀了。没有匈奴人就杀东胡、羌胡、乌孙、氐人、月氏人……底线是不要杀我们同胞。

对于伤残且有军功的老卒,我们要优待,陇西的老兵营是我们可以赡养他们的地方,让国家出钱,树立我们的正面人设。我们养他们不是为了养他们,是为了让我们的募兵感动,感觉自己在募兵体系比在朝廷的征兵体系好,即使作战伤残,也会有人养,从而为了军功和其他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舍生忘死。

“求存三要”可以算是我接触过的最首白、厚黑却肯定有用的理论。尤其是在第三条里,我看到了那个童年憨怂的我的影子、更看到了比我更加可悲的李胖虎。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