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李陵没多久天就黑了。我兀自吃了晚饭,因为前一晚基本没睡便熄了灯倒头睡了。
睡到半夜,我有点尿急。这里的茅厕有点远,说实话,我胆子很小,不太想半夜摸黑去坟地边的茅厕。
这时候应该己经到了子时初,外面天寒地冻,我点了灵堂的全部油灯,把小屋照得透亮,然后跑出去在找了棵树就解决起来。
方便完,我赶紧躲回小屋——有点后悔没找个人陪我一起守灵,一是冷,二是有点怕。
因为感觉屋子里太冷,我就点起了炭火,正准备熄了卧室的灯再睡,猛的一眼看见了床边那个突起的地方。
我一年多前送李敢、程良娣尸体回来时见过那个地方——那是一把锁,而白天干妈义姁交给我的钥匙应该就是那个锁的钥匙。
因为估计太冷也睡不着,我就掀开被褥,用钥匙打开了锁。
打开锁后我将整个床板掀了起来——里面居然全是竹简,占据了床底的八成空间,可以看出竹简从近到远年代越来越近。
我拿出离手边最近的一大卷包裹好的竹简,取出最外面的一卷,拿到灯火通明的灵堂前厅,开始阅读起来。
这卷竹简的年代虽然不及孔安国训诂的“鲁壁藏书”,但是估计也有至少八十年,竹简己经泛黄,上面的“篆体密文”也没那么清晰。
得益于帮助孔安国训诂“鲁壁藏书”的经验,我还是很快读出了竹简的作者——大爷、二大爷和义父共同的祖父——李信老祖。
这些竹简应该是李信老祖的生平自述,内容讲述了他从陇西世家子弟成长为秦末汉初一代名将的过程。
竹简的一开始简单叙述了陇西李家的来历,主要提到了李信的祖父、前秦边军早期将领李崇和父亲“狄道侯”李瑶,按照竹简的说法“陇西李氏”的始祖就是李崇,他也是李家“主帅旗”的第一代旗主,这和义父告诉我的情况完全一致。
李信没有具体说李崇、李瑶的功业,只说他们在与西戎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并获封列侯,为李信老祖成为大秦名将奠定了基础。
在竹简内容中,我读到一个原本不知道的内容:李信不但自幼弓马刀剑了得,更是始皇帝嬴政的伴读,算是始皇帝的“发小”。他年纪轻轻便带兵把守西北,对抗河西地区的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和河南地区的匈奴人,秦灭三晋后更被派往赵国故地成为抵御匈奴、东胡的主要将领。
在秦朝统一战争期间,年轻的李信本有一次建功立业的重大机会,那就是他得到始皇帝信任,成为伐楚的主帅。但是因为兵力、补给和对楚国作战方式不适应等问题,李信最终功亏一篑,险些全军覆没,在蒙恬、蒙武等的协助下才勉强成功撤退。最终是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才完成了灭楚。
此后,李信总结失败经验,认为李家三代长期与匈奴作战,所以更加熟悉匈奴的作战方式,于是他向始皇帝自请回到北境抵御匈奴,在大秦彻底消灭代国(赵国的余孽)后,李信会合大伯李平燕并收服了一些与陇西李氏同宗的赵军李氏的后人(包括李己的祖父),在代郡建立了比陇西军事存在更强的边军基地,在秦灭燕后又分兵李平燕之子、他的堂弟李儁至右北平建立边军基地。
在秦统一前后,李信所率边防军先后隶属蒙恬、王贲、蒙括、王离统帅,与蒙氏、王氏家族关系密切。
看到这里,我大致明白了李家军的来龙去脉。而李信下面的竹简内容,更是令我非常关注:这些内容讲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涵盖他从镇守边关到归降大汉的过程。
那一年,李信因为军功当上了秦朝边防军的高级军官,他的领导是赫赫有名的前秦大将蒙恬。后来,蒙恬去世,他的领导换成了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王离。
在王离手下,他得到了更多赏识,能首接统领三十万北地边军中的十万。他的驻地就在后来右北平、代郡一带。但是这时候,王离和朝廷中枢的关系发生了恶化:因为王离很讨厌宦官赵高和得位不正的秦二世胡亥。不过王离率领的边军仍恪守着本分,保卫边关,抵御正在崛起的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