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瑾辰视角)
赫尔辛基的项目中心,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冷静运算的气息。白板被复杂的架构图和进度表占据,键盘敲击声与不同语言的低声讨论构成了背景音。这里的一切都像一台精密仪器,高效,但也冰冷。
与北欧团队的合作,就如同一场艰难的马拉松比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素养才能坚持到最后。他们对于“模糊”和“大致”这两个词简首是零容忍,任何一点含糊不清的地方都可能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
每一项指令、每一个参数,都必须要有确凿的依据和范例作为支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徐浩东带领着技术团队,几乎把会议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日夜奋战在那里,与对方的工程师们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毫厘之争”。
这场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对双方团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徐浩东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不断地学习、适应北欧团队的工作方式和要求,同时也努力让对方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我主持了一场关于数据流加密方案的评审会。双方专家就一个算法节点的效率与安全性平衡争论不休,出示各种模型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但需要双方团队在48小时内进行极限压力测试来验证。
“江总,这样赶工,风险很大。”散会后,徐浩东低声提醒,眼下带着青黑。“我知道。”我按了按太阳穴,“但这是达成共识的唯一途径。按最严格的标准执行测试,数据不会说谎。”
回到临时办公室,我站在窗前。外面天色暗得早,冰雪覆盖的城市灯火次第亮起,秩序井然,却缺乏温度。这种环境迫使你不得不绝对理性,将所有情绪剥离,只剩下纯粹的逻辑和目标。
手机在桌面震动了一下。是她的消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巴黎街角一家小店橱窗里,摆着造型拙朴的陶瓷北极熊和小企鹅,旁边是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玻璃窗上凝结着朦胧的水汽。
与窗外冰冷严谨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氛围,一种笨拙的温暖。
我看着那张照片,紧绷的神经似乎不易察觉地松弛了一瞬。甚至能想象出她拍下这张照片时的样子——或许刚结束一场艰难的拍摄,在街头散步时,偶然看到这有趣的一幕。
我没有回复文字,只是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窗外赫尔辛基市政厅广场上,那尊在积雪和灯光下显得格外肃穆的雕像,拍了一张,发了过去。
一种无声的交流。分享彼此眼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几分钟后,她又发来一条:「它看起来有点孤独。」指的是那尊雕像。
我回复:「它守护它的规则。」
放下手机,重新看向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那些冰冷的符号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窒息。
会议的僵局、测试的压力依然存在,逻辑的博弈仍需继续。但某个角落,因为那跨越地域的、笨拙而温暖的分享,注入了一股细微却真实的暖流。
北欧的冰雪之下,并非全是冻土。意外的暖流,总能找到缝隙,悄然流淌。
理性的世界需要绝对的冷静,但或许,正是这一点点不相干的温暖,才让人能在这片冰雪中,持续保持清醒和前进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