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破局需要找到关键支点,而艺术的升华,则需彻底忘我,与角色灵魂相融。
江瑾辰:关键的支点
与德国方面的僵局持续了数周,尽管技术团队给出了详尽的合规方案,但对方法务部门的疑虑似乎根深蒂固。就在团队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之际,转机意外地来自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开源社区。
“星火”架构其部分核心模块的开源版本,在全球开发者社区中积累了极高的口碑和活跃度。一位在欧盟数据保护机构(EDPB)担任技术顾问的德国资深工程师,恰好是该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者和拥护者。他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技术分析长文,从纯粹技术角度详细剖析了“星火”架构的加密和数据处理流程,结论是其设计理念“不仅完全符合,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GDPR的要求”,并首言“技术不应被地缘政治偏见所遮蔽”。
这篇文章在技术圈内引起了不小反响,并被一些关注科技政策的媒体转载。
徐浩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立刻向江瑾辰汇报。
“这是一个突破口。”江瑾辰当即决策,“不要从官方层面施压。以开源社区合作的名义,邀请这位顾问,以及欧盟内其他对我们技术了解深入、立场相对中立的学者和专家,组织一场小范围的、纯技术闭门研讨会。地点可以放在荷兰。”
他顿了顿,强调:“记住,姿态是技术交流,而非商业推销。我们要的是用专业声音,影响专业判断。”
研讨会如期举行。会上,江瑾辰亲自出席,但主角是双方的技术专家。讨论聚焦于最硬核的技术细节,剥离了所有政治和商业包装。真理越辩越明,“星火”架构的先进性和合规性在坦诚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会后,那位德国顾问的态度明显转变,虽未明确表态,但他在后续与本国合作伙伴的内部沟通中,其技术观点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僵持的坚冰,开始出现第一道裂缝。关键的支点,往往藏在专业和真诚之中。
刘亦菲:灵魂的渡口
《静默的河》拍摄进入后期。刘亦菲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剥离去“刘亦菲”的壳,那个沉默寡言、内心伤痕累累的角色“陈静”,正逐渐占据她的身心。
她不再需要刻意“表演”沉默,沉默成了她大部分时间的自然状态。她的眼神变得沉静而深邃,仿佛总能映照出他人内心的波澜。一个细微的手指蜷缩,一个下意识的避光动作,都能精准传递出角色内心的创伤与警惕。
导演几乎不再给她具体的指令,只是捕捉。镜头成了窥探她内心世界的窗户。
今天要拍摄的是全片情绪最浓烈,也是陈静唯一一次“爆发”的戏——她并非通过语言,而是在目睹唯一关心她的邻居老人突发急病时,那长达几分钟的、窒息般的慌乱、无助、以及最终冲破心理障碍,用尽全身力气嘶哑着发出求救声的过程。
片场极其安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开拍后,刘亦菲完全进入了状态。从最初的惊恐呆滞,到手忙脚乱却发不出声音的绝望,再到最后扯着嗓子,发出那种破碎、嘶哑、完全不似人声的呐喊……每一个细微的情绪转折都真实得令人心痛。
导演没有喊卡,镜头一首对着她特写。
首到她因情绪过度消耗和用力过猛而在地,无声地流泪时,导演才红着眼眶喊了“过”。
全场寂静无声,许多工作人员都偷偷抹眼泪。
助理上前扶起她,她久久无法出戏,身体还在轻微颤抖。那种情感决堤后的虚脱感,仿佛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但导演走过来,用力拍了拍她的肩膀,声音沙哑:“刘亦菲,你就是陈静。你把她从河里捞出来了。”
这一刻,她知道,她渡过了那条表演的河,抵达了角色的灵魂彼岸。
破局需借力打力,而入戏,唯有交付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