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台没有任何变形,表面精度保持在纳米级,曲线依旧稳定脉动。
“维持住了!真的维持住了!”
大厅里响起激动的呼喊。
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这就像给死物注入了生命!它真的有了体温和脉搏!”
另一人攥紧拳头:“别人几十年不敢想的,我们一步就做到了!”
伍思辰看着那条波浪起伏的温度曲线,眼神中迸射出刀锋般的光芒。
“记住,热量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它当敌人。现在,它是我们的伙伴——它的每一次脉动,都是晶圆台的心跳!”
掌声与呐喊,几乎要掀翻实验大厅的天花板。
科研人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汗水与泪水混杂,仿佛这一刻,他们不是在调试一台机器,而是在迎接一位新生的战士。
伍思辰高声道:“震动,我们征服了!温度,我们掌控了!接下来——只剩最后一道关口:算法!”
大厅的氛围瞬间再次点燃。
所有人目光炽烈,像燃烧的火焰,齐刷刷汇聚到白板上那最后的两个字——
算法。
晶圆台的震动己被驯服,温度也在脉动中稳定呼吸。
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还不够。
最后的关口,是算法。
如果说震动是“骨骼”,温度是“血脉”,那么算法就是“神经”。
没有它,台子永远只是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机械零件;
有了它,才算真正拥有了“灵魂”。
伍思辰站在实验大厅中央,盯着那台沉默伫立的晶圆台,缓缓开口:“记住,我要的不是一台会‘计算’的机器,而是一台会‘习惯’的机器。它要学会像人一样,用本能完成动作!”
研究员们点头,紧张地在控制台上输入最后的代码。
这套算法,被命名为——“本能算法”。
试验开始。
第一步,给晶圆台下达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轨迹——弧形加速、90度急停,再斜向平移。
按常规算法,这套动作需要上百次计算迭代,延迟必然积累,轨迹一定会失真。
然而,台子一启动,众人屏住呼吸。
它先是略微抖动,像婴儿学走路般生涩;
可下一秒,它自己调整了姿态,仿佛“记住”了惯性和阻力,动作越来越流畅。
“误差从十纳米……降到五纳米……三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