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未来的光刻机,不是荷兰的,不是西方的——是大夏的!”
掌声、呐喊声、激昂的呼喊,汇聚在实验大厅中,像是狂风暴雨,轰鸣不息。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的科研人员,而是一支为了民族未来而战的铁军。
实验大厅再次被清空,只有核心小组留了下来。
震动问题的试验,是所有人心头最沉重的石块。
“自谐振系统”——这是伍思辰提出的全新原创方案,意味着不去消灭震动,而是让晶圆台“与震动共舞”,主动吸收、反向抵消外界干扰。
这一想法在纸面上成立,但真正落实到实验……谁也没底。
装置启动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
所有人紧张到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到那张“即将起舞的晶圆台”。
操作员输入指令,平台缓缓悬浮,随后进入第一阶段测试。
监控屏上,数据曲线立刻抖动得惊心动魄——频率偏移,幅度过大,整个平台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晃。
有人额头冒出冷汗,声音干涩:“还是不稳……”
伍思辰却没有急于喊停,他紧盯着屏幕,忽然开口:“切换到内环自反馈模式!”
操作员猛地一愣:“可是——”
“照做!”伍思辰声音冷厉,没有一丝犹豫。
随着命令执行,系统中隐藏的“自谐振模块”瞬间启动。
屏幕上的曲线依旧剧烈震荡,但只过了短短三秒,那原本杂乱无章的波动竟逐渐被拉拢、收束,仿佛狂野的洪水被无形的堤坝驯服。
“天啊……它自己在抵消!”
研究员的声音颤抖着喊了出来。
果然,下一秒,曲线波幅骤然收窄——
原本疯狂摇摆的晶圆台,像是突然“找到了节奏”,进入了一种自我共振的平衡状态。
它并没有停止震动,而是保持在一种近乎完美的节律中,与外界干扰互相抵消。
监测数据狂刷:
——误差:从纳米级降到皮米级!
——稳定时间:30秒、1分钟、2分钟……还在延续!
“稳住了!稳住了!!”
实验大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年轻工程师激动到热泪盈眶,差点扑到同伴怀里:“它不是死物!它在跳舞!台子真的学会跟震动共舞了!”
另一位控制组的研究员双手颤抖:“误差比我们预期低了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我们完全跨过了国外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掌声与欢呼此起彼伏,很多人眼眶发红。因为他们太清楚,这一步突破,意味着晶圆台不再是被动挨打的“脆弱玻璃”,而是有了“自愈与消化”的能力。
而伍思辰只是静静看着屏幕上那条几乎稳成首线的数据曲线,目光锐利,语气坚定:
“记住,这只是开始。震动这一关,我们赢了。接下来——轮到温度了。”
全场再次爆发掌声,像雷鸣一般轰响在实验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