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综影视含十年三月三十日 > 第40章 千禧年(第1页)

第40章 千禧年(第1页)

2000年的夏天,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西合院沉寂的晨雾。当施工队带着图纸走进院门时,何雨柱正蹲在老槐树下抽着烟,看着墙根那丛从他年轻时就扎根的野草,指尖无意识地着烟盒边缘。

“何师傅,确定按这个方案来?”施工队的头头递过来一份图纸,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保留的门廊、翻新的屋檐,还有新增的无障碍坡道,“您说的‘修旧如旧’,我们尽量照着老样式来,就是这木料得换批新的,不然撑不住。”

何雨柱接过图纸,指腹划过泛黄的纸面——那是他和几位老街坊熬夜画的草图,每个屋檐的弧度、每扇窗棂的花纹,都标记得清清楚楚。“换,该换的就得换,但这股子老味儿不能丢。”他抬头看了眼院墙上斑驳的“福”字,那是1963年春节,他和傻柱一起用红漆刷的,字迹早就被风雨泡得发虚,“比如那扇月亮门,雕花得照着原样雕,少一道刻痕都不行。”

三个月后,当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进西合院时,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青灰色的砖墙新刷过,却特意留了几处斑驳的旧痕;廊下的木柱换了新料,却保留了原来的包浆色泽;就连院里的石榴树,都被细心地搭了支架,枝头挂着的红灯笼晃悠悠的,和记忆里的模样重叠在一起。

“何师傅,”记者举着话筒凑近,“听说您牵头凑了二十多万翻新这院子,不少人说您傻,这老破院值得吗?”

何雨柱正蹲在石榴树下给花浇水,闻言首起身笑了笑,手里的喷壶还往下滴着水:“值不值,得看住这儿的人。你看这墙,当年王大爷家小子在这儿画过小人儿,我特意让工人留着了,就是淡了点;还有那口井,以前全院人都靠它打水,现在安了自来水,我也没填了,盖了个木盖子,也算个念想。”

他领着记者走到正屋门口,指着门楣上那块重新刷漆的匾额:“这院儿啊,住过三代人,吵过架、红过脸,也一起熬过苦日子。翻新不是为了好看,是想让住这儿的、走了的,回来时还能认得出——哦,我当年就在这院里,跟老哥们蹲在这儿啃过窝窝头。”

记者追问:“听说您特意保留了不少‘老物件’?比如后院那台旧缝纫机?”

“那是秦淮茹家的,”何雨柱眼里泛起笑意,“她当年靠这机子给人做衣服贴补家用,针头线脑养活了仨孩子。现在机子转不动了,搁在屋里当摆设,孩子们回来看着,就知道妈当年多不容易。”

采访播出去那天,西合院门口挤满了人。有当年搬走的老街坊,带着孙子指着墙角:“你爷爷当年就在这儿教我打弹弓”;有年轻的设计师,举着相机拍那些特意做旧的砖墙:“这才是真正的‘时代记忆’,比那些仿古建筑有魂多了”。

何雨柱站在门内,看着院里攒动的人影,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傻柱蹲在这儿数蚂蚁的样子。他笑了笑,转身往厨房走——今晚炖了萝卜牛腩,得给隔壁张奶奶端一碗过去。

院门外的喧嚣还在继续,而院里的石榴树,正结出又红又大的果子。

何雨柱端着萝卜牛腩走到张奶奶屋门口时,门帘被轻轻掀开,探出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是张奶奶的重孙女朵朵。

“何爷爷!”朵朵脆生生地喊着,小手一把抓住他的裤腿,“妈妈说,这院子是爷爷们用故事堆起来的,对吗?”

何雨柱笑着把碗递过去,弯腰揉了揉她的头发:“差不多。你看那棵石榴树,当年你太爷爷总在树下给我们讲打鬼子的故事;还有那口老井,你奶奶小时候掉进去过,是你太奶奶用扁担钩把她捞上来的。”

朵朵眨巴着大眼睛,指着墙上新挂的老照片墙:“那上面有傻柱爷爷吗?妈妈说他是最会做红烧肉的人。”

“有啊,”何雨柱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照片里年轻的傻柱正举着锅铲,脸上沾着面粉,旁边秦淮茹捂着嘴笑,“他呀,当年总嫌我做饭没他香,现在倒好,这院子的菜谱都是按他留下的本子改的。”

这时,院门口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当年西合院的老邻居们带着儿女回来了,有人扛着当年的旧藤椅,有人抱着褪色的军用水壶,七嘴八舌地往院里挤。

“柱子!我把咱当年下棋的石桌找着了,就缺你这对手了!”

“快看,这是我爸当年给院里修水管的工具包,锈是锈了,还能认得出!”

何雨柱站在人群里,看着大家围着老物件说笑,忽然明白:所谓“地标”,从来不是崭新的砖瓦,而是藏在一砖一瓦里的日子。就像这碗萝卜牛腩,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厚了。

他转身往厨房走,打算再炖一锅汤——今晚,这院子怕是要热闹到后半夜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