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监理员凑过来:“监测数据显示很稳定啊。”
“数据是死的,大地是活的。”张凡指着边坡上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缝,“这个,仪器还没测出来,但它就在那儿。”
他想起在部队时班长说的话:当兵的人,要听得懂枪声之间的寂静。搞工程的人,要看得见数据背后的风险。
张凡拿出老花镜,开始撰写施工方案。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仿佛是他三十年职业生涯的回响——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有一丝不苟的坚持。
凌晨三点,方案终于完成。他在末尾加了一段话:“所有工程决策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如果这是我的家,我会怎么做?”
张凡讲到这里,一脸自豪的对我说,“刘总,我这辈子就是追求一个稳字,所以,我负责的项目,技术上从没出过什么问题。”我点了点头。
张凡给我添了茶,问道:“刘总,听说你也当过兵?”
“是啊,十五年军龄。”
“那咱们可就是战友了呀。”张帆望着我笑着说,
“呵呵,你是老兵,你是老班长“。
“刘总,你知道建筑行业最神奇的是什么吗?不是盖起来什么,而是留下来什么。一百年后,人们不会记得这个项目赚了多少钱,但会记得它是否还在那里屹立着。”
他抿了口茶继续对我说:“工期问题,我们可以优化工序;但质量,一分不能差。”
我怔了怔,突然笑了:“你没来时,彭总对我说,来接替的是个东北实在人,果然没错。”
和张凡聊了阵子后,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我就告辞回公司了。
就在几天后的一个雨夜,我看见了这位老兵的果敢和技术水平。
那天晚上,很少在秋天下暴雨的北京,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不放心的赶到工地,暴雨如注,边坡出现渗水迹象。现场人员乱作一团,有人建议立即加固,有人认为等雨停再说。
张凡冒雨勘察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不首接加固,而是在边坡上方开挖导流渠,分流雨水压力。
“这不符合应急预案!”有人反对。
“应急预案是为现场服务的,不是束缚手脚的!”张凡第一次提高嗓门,“现在加固,工人风险太大!导流分流,既减轻压力,又保障安全!”
雨水中,五十多岁的他亲自带人开挖。泥泞中,有人滑倒,他伸手拉起;机械无法到达的区域,他带头人工开挖。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小富即安”的老技术员,而是一个重回战场的指挥官。
凌晨西点,雨势渐小,险情排除。浑身泥水的工人们围着张凡,不知谁先鼓起掌来。张凡不好意思地摆手,却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不是后怕,而是激动。他忽然明白,这不是负担,而是信任;不是压力,而是机会。
后来听说,第二天天晴,王老板悄然来到工地。看着井然有序的施工现场,他对张凡说:“老张,知道为什么选你吗?不是因为你是最优秀的,而是因为你是最可靠的。建筑会老去,但可靠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