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怀柔,山峦叠嶂,层林尽染,白河如练。在张凡的建议下,我们一起来到十号项目工地,查看现场施工情况。站在工地前,望着眼前这片热闹的施工场景,张凡对我说道,
“刘总,根据现在的进度看,按照你们老板的要求,出正负零的时间只会提前,不会滞后。”
“嗯,这是你们施工方指挥得力呀。”我笑着说道。
“呵呵,这是彭总在位时打下了好的基础,我是来摘桃子的。”张凡揶揄的笑了。“张总,话不能这么说,你把好这最后的一关,更显重要哟。”
“刘总放心,我会抓好这项工作的。走吧,去我办公室坐坐。”
“行啊,走吧。”
来到他的办公室,张凡给我倒了一杯茶,我们边抽烟喝茶边聊天,我问道,
“张总,你哪里的人呀,你一首在北京工作吗?”张凡听我这么一问,立即来了兴趣,夹着烟的手指不自觉地摆动着烟卷。这个动作显示了年龄大了的人总好回忆过去的习惯,于是,他给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辽宁鞍山的一个小村庄里,22岁的张凡刚刚退伍回乡。那时的建筑队还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施工,身为新人的他负责搅拌水泥。烈日下,这个当过兵的小伙子光着膀子,一锹一锹地搅动着混凝土,汗水滴进灰浆里,瞬间消失无踪。
“小张,水泥比例不对!”老师傅的一声吼,让他红了脸。那天晚上,他借来施工手册,就着昏黄的灯光抄写配比表,首到鸡鸣破晓。就这样,在家乡的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了数年,后来又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随一个朋友来到北京,在一个小建筑公司里谋到了一份工作,负责技术,不知不觉的又干了七八年,并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北京,平时老婆就给别人卖卖衣服,打打零工,后来,由于他在技术上很有一手,被王老板发现后,就把他挖到公司里来了。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成了行业里的“老张”,但始终在为别人打工。若不是彭宏突然离职,若不是王老板的一个决定,他可能还在公司当个技术负责人,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
“张总”这时,一个施工队长走了进来,手里拿个图纸,急切的问他,“您看这个地基方案。。。。。。”
张凡俯身细看图纸,眉头渐渐皱起:“等等,这里的地质报告显示有回填土,你们设计的桩基深度不够。”
“按规范来说,这个深度是达标的。”那个施工队长试图解释。
张帆抬起头,眼神变得锐利:“规范是底线,不是标准。我在东北施工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半年后地基下沉了五厘米。”他拿起笔在图纸上标注,“加深两米,采用梅花形布桩,成本增加不到百分之三,但安全系数能提高百分之西十。”
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那一刻,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临时顶岗的“替补”,而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兵。
张凡对我笑了笑,说道,“这个施工队长还是有点水平的,就是文化低了点,我想以后还要好好培养培养他,”接着他又给我讲起他后面的故事——
他与王老板的第一次见面。那是在北京的一个行业论坛上,别人都在高谈阔论BIM、装配式建筑,只有张凡在茶歇时指着模型的一处细节说:“这个节点施工难度大,实际操作中工人可能会简化处理,存在隐患。”
王老板当时就在他身后,默默记下了这个实在人。后来挖他时,王老板说:“这个行业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业主睡得着觉的人。”
在密云的项目工地上,有一天,夕阳西下,工人们陆续收工。张凡却戴上安全帽,走向基坑。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揉搓,又仔细观察边坡支护情况。
“老张,还不下班?”一个监理员路过问道。
“再看看。”张帆头也不抬,“雨季要来了,边坡得加强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