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距离山顶不远的一个观景台,我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转身一看,竟是一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王同,我高中时的同窗。
“真是你啊!”我们几乎同时喊出来,然后握手、拍肩,那些年少时的亲昵不经意间回来了。
王同身边跟着几位同行者,看样子是下属或者同事。他让那些人先上山,自己留下来与我聊几句。我们靠在石栏上,望着远处层峦叠嶂,说起毕业后的经历。
原来王同和我同年考上大学,我去了军校,穿上了军装,他读了本地的财经学院。毕业后我去了部队,他回到家乡考取了公务员。如今不过十多年光景,他己经是我老家那个县的财政局副局长,科级干部了。
“不错啊,都科级干部了。”我笑道。
王同摆摆手:“没什么,运气好而己。倒是你,在部队工资高,消费少,回来又分在一个清净的单位了,舒服。”我笑了笑。
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他的同行者己经从山顶返回,他便告辞先下山了。我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那一身笔挺的西装和从容的气度,与我身上的运动装和满身汗渍形成鲜明对比。
继续向山顶进发的路上,我莫名有些沉默。妻子察觉到了,轻声问:“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没想到王同现在己经是副局长了。”
妻子笑笑:“人各有路,何必比较。”
是啊,人各有路。我重复着这句话,心中却仍泛起层层涟漪。记得高中时,王同的成绩并不比我好,甚至常常找我帮他补习数学。那时我们躺在操场上畅想未来,他说想当官,光宗耀祖;我说想当兵,报效祖国。少年壮志,如今各自实现了一半,却不知为何,在这山路上偶然相遇,竟让我心生波澜。
终于登顶,眼前豁然开朗。儿子兴奋地跑来跑去,指着远处的河流和村镇大叫。山风拂面,吹散了些许思绪。
站在山顶西望,方才上来的两条路清晰可见——一条平缓绵长,一条陡峭简短。忽然明白,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王同走的是那条陡峭捷径,早早到达了事业的高峰;而我选择的却是那条平缓长路,沿途多看风景,慢些登顶又何妨?
儿子跑过来,拉着我的手问:“爸爸,下山我们走哪条路?”
我指着那条蜿蜒曲折却风景各异的盘山路:“走这条吧,虽然慢些,但能看到不同的景色。”
下山途中,儿子忽然说:“爸爸,我知道为什么山路总是弯弯曲曲的了。”
“为什么?”
“因为这样上山下山的人才不会撞到一起啊!”
我和妻子闻言大笑。童言无忌,却道出了真谛——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节奏,才不会在人生的山路上相互碰撞。
回到山脚,夕阳己西斜。回头望望走过的路,忽然明白:每一条路都有它的曲折与平坦,上坡与下坡。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在自己的路上,找到登顶的快乐与满足。
那天晚上,儿子在日记本上画了两条弯弯曲曲的线,一条写着“王叔叔的路”,一条写着“爸爸的路”,在两条线的顶端,他都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
人各有路,但终究共享同一片阳光。这或许就是西岭山给我的国庆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