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研究会小院,戴灵均立刻将自己的想法与周老师商议。
“为柳文渊办一场诗歌追思会?”
周老师扶了扶老花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个法子好!文人风骨,最重身后名。若能让他感受到心血未被埋没,知己犹在人间,或许真能化解那股郁结百年的怨气。”
事不宜迟,周老师立刻动用他的人脉资源,开始联络合适的人选。
他打电话给蒙城大学文学院的几位老教授,又联系了本地文史研究会的几位专家,还特意叫来了几个真心喜爱古典文学,不是冲着学分来的学生。
“老张啊,是我,老周。有个事儿,瀛洲亭那边……对,就是柳文渊,我想着给他办个小型的作品品鉴会,你来撑撑场子?”
“李教授,您对清代诗词研究深,务必赏光……”
戴灵均也没闲着,他需要准备一场特殊的“法事”,或者说,一个能引导和放大情感的“场”。
他回忆《灵玉镇煞谱》中关于安抚执念,引导气场的记载,结合瀛洲亭本身的文气格局,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回音阵”。
此阵并非强行拘魂或净化,而是利用阵势共鸣的原理,将特定范围内的声音,情绪等“信息能量”放大和留存。
最后使其与特定目标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振”,尤其适合柳文渊这种依靠文气和执念存在的特殊灵体。
他取出八枚之前从玉带河边特意捡来的打磨光滑的白色鹅卵石,这石头蕴含着水润平和之气。
又拿出朱砂笔,在其中西枚上仔细绘制代表“宫、商、角、徵、羽”的五音正符,另外西枚则绘制“喜、怒、哀、乐”西情符文。
准备妥当后,他将其收入布袋。
追思会定在三天后的夜晚,月色明朗,文气较盛之时。
当晚,瀛洲亭一改往日的死寂。
周老师带着七八位受邀者准时到来,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有几个眼神清亮的年轻学生。
亭子内外挂上了几盏临时拉线的白炽灯,驱散了部分黑暗,但光线柔和,并不刺眼。
工地的杂乱被简单清理过,露出亭台原本的清雅轮廓。
戴灵均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他避开众人,在瀛洲亭的八个方位,对应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位。
悄悄埋下了那八枚绘制好的鹅卵石,并以自身真元为引,勾勒出无形的阵纹。
阵法启动的瞬间,他感觉亭中原本滞涩的文气似乎微微流动了一下,如同被疏通了一丝的河道。
众人落座,多是自带马扎或坐在周老师准备的垫子上,围在亭子中央那块渗墨石碑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