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讪讪一笑,不再争辩,但眼中闪过一丝不服。
离开军营,皇太极又视察了附近的农田。时值秋收,庄稼丰收在望。他特意召见了几位汉人农户,询问赋税轻重、生活状况。
一位老农颤巍巍地说:“回大汗,今年收成不错,赋税也比往年减轻了些,日子好过多了。”
皇太极点头:“这就好。朕承诺,只要你们安心农耕,按时纳税,必定保障你们的安全和权益。”
回宫的路上,范文程轻声说:“大汗亲自体察民情,实乃百姓之福。”
皇太极叹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道理自古皆然。我们来自白山黑水之间,如今统治这辽东大地,若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终究站不稳脚跟。”
回到宫中,皇太极立即召集诸贝勒大臣议事。他在大殿上宣布了设立六部的决定,并任命了首批官员。出乎不少人意料,他不仅任命满洲贵族,也提拔了一些有才干的汉官。
阿敏当场提出异议:“大汗,重要职位当由我们满洲人担任,汉人不可过分信任。”
皇太极平静回应:“治理国家需要各种人才。汉人熟悉典章制度,农耕技术,正是我们缺乏的。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忠于国家,就当重用。”
他接着宣布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对蒙古各部的安抚政策。每一项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既展现魄力,又不失稳妥。
议事持续到黄昏。当众人散去后,皇太极独自留在殿中,看着墙上挂着的辽东地图。他的目光从沈阳移向辽西,再移向山海关,最终落在那座遥远的北京城上。
“大明皇帝,你坐在紫禁城中,可知道关外有一个人,正立志要夺取你的江山?”皇太极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
这时,侍卫通报:“大汗,科尔沁部台吉奥巴求见。”
皇太极精神一振:“快请!”
奥巴是科尔沁蒙古的重要首领,也是皇太极的岳父——皇太极的两位福晋均来自科尔沁部。科尔沁部与后金联姻结盟,关系特殊。
奥巴进入大殿,行礼后笑道:“恭喜大汗继位!我带来一个好消息:察哈尔部林丹汗内部发生分裂,其部下有不少人愿意归顺我们。”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察哈尔部是蒙古中最强大的一支,一首与后金为敌。若能使察哈尔部臣服,后金将无后顾之忧,可专心对付明朝。
皇太极详细询问了情况,然后说:“岳父大人来得正好,朕正有意亲征察哈尔,以绝后患。”
奥巴有些惊讶:“大汗刚刚继位,就要亲自出征?”
“正是要在继位之初展现武力与决心。”皇太极目光坚定,“况且,朕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地位。”
奥巴点头称是:“既然如此,我科尔沁部愿为前锋!”
皇太极与奥巴详谈至深夜,制定了初步战略。送走奥巴后,皇太极站在地图前,手指点着察哈尔部所在的位置。
“林丹汗,你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子孙,看不起我们女真人。很快你就会知道,谁才是这片草原真正的主人。”皇太极眼中闪烁着征服者的光芒。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一个更大的计划正在形成。征服蒙古不只是为了消除威胁,更是为了组建一个更强大的联盟——一个足以与大明抗衡的满蒙联盟。
夜己深,皇太极终于感到一丝疲倦。但他没有立即就寝,而是拿起笔,开始起草一份诏书。这份诏书将宣布改元天聪,并大赦天下。
在诏书中,他特别强调了对汉民的保护政策,允许他们保留汉族服饰和习俗,只要服从后金统治,便可享有与满洲人同等的权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开明政策。
写罢诏书,皇太极走出大殿,再次登上宫墙。沈阳城己陷入沉睡,万籁俱寂,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偶尔打破宁静。
秋风拂面,带来些许凉意。皇太极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权力顶峰的孤独与沉重。
“父亲,您在天之灵保佑儿子,保佑后金。”他仰望星空,心中默念,“我不会满足于做一个部落首领,也不会满足于做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后金大汗。我要建立的是一个万国来朝的大清帝国,一个超越古今的盛世!”
星空无言,只有北极星在北方天际熠熠生辉,如同指引方向的明灯。
皇太极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片星空下,远在北京的明朝崇祯皇帝也在为这个日益强大的边患而忧心忡忡。一场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较量,刚刚拉开序幕。
第一缕晨光刺破黑暗,照亮了沈阳城头。皇太极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高大挺拔,如同这新生帝国的支柱。
新的一天开始了,天聪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