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说说 > 第11章 东钱湖的湖鲜与摄影师的争执(第3页)

第11章 东钱湖的湖鲜与摄影师的争执(第3页)

林默点点头,继续拍:“我以前总觉得,美感是‘设计’出来的,是构图、色彩、光影的组合。现在才知道,美感是‘发现’出来的——比如阳光落在老张斗笠上的样子,比如朋鱼蹦跳时溅起的水花,比如王阿婆站在岸边等老张的眼神,这些都是自然的美感,不用刻意设计,却比任何设计都动人。”

老张把船划到岸边,他跳上岸,动作很灵活,一点都不像七十多岁的人。王阿婆帮忙把网里的朋鱼倒进竹篮里,朋鱼在竹篮里蹦跳,溅起的湖水洒在两人的手上,他们却笑得很开心。“小伙子,要不要尝尝刚捞的朋鱼?”老张笑着问陆帆,“阿拉老伴烧的清蒸朋鱼,最好吃,你肯定没吃过这么鲜的。”

“好啊,”陆帆笑着说,“谢谢张阿公。”

林默也说:“张阿公,我也想尝尝,我还没吃过刚捞上来的朋鱼呢。”

“行!”老张高兴地说,“阿拉回家,让老伴给你们烧,柴火灶烧的,香!”

陆帆和林默跟着老两口回到餐馆。王阿婆把朋鱼拿到厨房处理:她先把鱼的鳞片刮掉,鳞片很薄,刮下来放在一个小盆里,说要晒干了给邻居家的鸡吃;然后把鱼的内脏掏出来,鱼鳔要留着,“鱼鳔炖豆腐,鲜得很”;最后用清水把鱼洗干净,放在一个白色的瓷盘里,撒上姜丝和料酒,姜丝是自己种的,很嫩,料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带着点甜。

“柴火灶要烧旺一点,”老张走进厨房,帮王阿婆添柴火,“火太弱,鱼会煮老;火太旺,鱼会煮焦。阿拉老伴烧鱼,火候最准,三十年了,没出过差错。”

柴火灶里的火很旺,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声。很快,就传来鱼的香味,混着姜丝的香和米酒的甜,飘出厨房,弥漫在整个餐馆里。林默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好香啊,还没吃,就觉得肯定好吃。”

“等会儿你尝尝就知道了,”王阿婆笑着说,“阿拉东钱湖的鱼,不用放味精,靠的就是鱼本身的鲜——湖水好,鱼就鲜;鱼鲜,烧出来就好吃。”

二十分钟后,清蒸朋鱼端上来了。鱼皮是银白色的,轻轻一挑就开,里面的肉是白色的,很嫩,像豆腐一样;蘸一点酱油,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了,没有一点腥味,只有湖水的清甜,还有姜丝的辛辣和米酒的甜,混在一起,刚刚好。

“好吃!”林默忍不住说,她又夹了一块鱼肉,“比我在城里吃的清蒸鱼鲜多了——城里的鱼,吃起来有一股土腥味,这个没有,只有甜。”

“那是,”王阿婆笑着说,“东钱湖的水是活水,从山里流下来的,干净,没有污染,鱼就没有腥味。阿拉做鱼,从不放味精、鸡精,那些东西会盖住鱼的鲜,阿拉要的就是鱼本身的味道。”

陆帆吃着螺蛳,螺蛳肉很紧实,吸一口就能出来,带着湖水的清甜,没有一点沙。“阿婆,您剪螺蛳的手艺真好,”陆帆说,“每个尾巴都剪得很齐,吸起来很方便。”

“剪了三十年了,能不好吗?”王阿婆笑着说,“以前阿拉女儿小时候,总跟着我剪螺蛳,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剪得慢,还会剪到手。现在她在城里工作,每次回来,都要吃我剪的螺蛳,说‘妈妈剪的螺蛳最好吃,别人剪的都没这个味’。”

林默拿出相机,拍了清蒸朋鱼的照片——盘子是粗瓷的,上面有一道裂痕,是去年不小心摔的;鱼放在里面,旁边放着一双竹筷,竹筷上有淡淡的花纹;背景是柴火灶,灶里的柴火还在燃烧,冒出的烟轻轻飘着,在照片里形成一道淡淡的雾。“这张照片肯定好看,”林默说,“有生活气息,又有美感——不是刻意摆的,是自然的样子,却比任何摆拍都动人。”

吃完饭,陆帆和林默在湖边告别。夕阳西下,把湖面染成了金色,然后慢慢变成橘色,再变成红色;渔民们都收网回家了,小渔船在湖面上慢慢飘着,像一个个小黑点;岸边的芦苇荡被夕阳染成了红色,像一片红色的海。

“陆帆,谢谢你今天提醒我,”林默说,她把相机包背好,“我以前太执着于画面的美感,忽略了真实的重要性。以后我拍照片,会多关注真实的场景,多听当地人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才是照片的灵魂。”

“我也谢谢你,”陆帆笑着说,“你让我知道,美感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些美食,关注这些地方。其实真实和美感并不矛盾,比如你拍的竹篮里的螺蛳,既有真实的细节(竹篮的磨损、湖水的水珠),又有自然的美感(阳光的光影、颜色的对比),这样的照片,既能让人看到东钱湖的湖鲜有多好,又能让人知道湖鲜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最好的。”

林默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我们加个微信吧,我会把今天拍的照片发给你,如果你需要用在你的书稿里,随时跟我说。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拍更多地方的美食,你记录故事,我拍照片——你的故事,加上我的照片,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地方的美。”

“好啊,”陆帆点点头,加了林默的微信,“我接下来要去绍兴,拍黄酒和茴香豆,还要去咸亨酒店,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的绍兴。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一起去。”

“好啊!”林默眼睛亮了,“我刚好想拍‘江南酒文化’系列,绍兴是黄酒的故乡,太适合了!我们可以拍酒坊里酿黄酒的过程,拍老人喝黄酒的样子,拍茴香豆的制作——肯定能拍出很多好照片。”

告别林默后,陆帆沿着湖边慢慢走。夕阳最后一缕光落在湖面上,然后慢慢消失,湖面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渔船也变成了模糊的影子;岸边的路灯亮了,是暖黄色的,照在青石板路上,像一条金色的路。

他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

“东钱湖的晨雾,藏着湖鲜的甜。螺蛳青黑,剪尾吐沙,是老张凌晨西点的斗笠,是湖水沾湿的蓑衣;朋鱼银白,清蒸蘸酱,是王阿婆三十年的柴火灶,是竹篮里跳动的水花。

林默说,美感是发现出来的——发现竹篮上的每一道划痕(那是老张捞螺蛳时蹭的),发现老张手上的每一道老茧(那是五十年划船练的),发现王阿婆围裙上的每一块补丁(那是自己缝的,针脚整齐)。原来真实与美感,从来不是对立面:真实里藏着最动人的美感(因为真实带着人的温度),美感能让更多人看见真实(因为好看的画面会吸引人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王阿婆说,‘好吃就行’。简单的西个字,却道尽了食物的本质:食物不仅是用来填满肚子的,更是用来传递故事的——传递渔民的辛苦(凌晨西点的湖,斗笠上的雾),传递餐馆老板的用心(三十年的灶,不放味精的鲜),传递江南的软(湖水的甜,雾气的柔)。

明天去绍兴,带一瓶东钱湖的水,看看能不能尝出江南的味道。”

陆帆合上笔记本,抬头看着湖面。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湖里,像一颗颗星星;偶尔有一条鱼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灯光下闪着光。他知道,明天要去绍兴,去拍黄酒和茴香豆,去听更多关于江南的故事。但此刻,他的心里只有东钱湖的湖鲜,只有王阿婆和老张的笑容,只有林默相机里那些真实又好看的照片——那些照片,像东钱湖的雾,像湖鲜的甜,像江南的软,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东钱湖,再见,”陆帆在心里说,“绍兴,我来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