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播放我的足迹 > 第9章 告别台州向浙中进发(第2页)

第9章 告别台州向浙中进发(第2页)

林叔推着小车走了,小车的“轱辘”声渐渐远了,却留下一路海苔的香。陆帆站在老街口,回头望了望——老街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老房子错落有致,桂花树的影子落在墙上,像一幅水墨画;王阿婆的嵌糕摊前己经有了客人,传来“要一个加肉的嵌糕”的声音;卖海鲜的阿婆推着小车走过,喊着“新鲜的缢蛏哦,五块钱一斤”,声音沙哑却有穿透力。

“再见了,温岭。”陆帆在心里说,转身朝公交车站走去。

公交车站在老街口的拐角处,站台上己经有了几个等车的人:有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个肉包,边吃边看手机;有提着菜篮子的阿姨,菜篮子里装着刚买的青菜和海鲜,还滴着水;有背着行李的年轻人,看样子是要去外地打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车票。陆帆找了个位置站好,看着来往的人,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才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也是食物最动人的底色。

公交车来了,是辆绿色的中巴车,车身上印着“温岭—火车站”的字样,车门打开时,传来司机师傅的声音:“上车的乘客请往里走,投币一元。”陆帆走上车,投了一枚硬币,硬币落在投币箱里,“叮”的一声响。车上的人不多,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户开着,晨风吹进来,带着灵江的水汽和桂花的香。

车子开动了,慢慢驶出老街,路边的风景渐渐变了——从青石板路变成了柏油路,从老房子变成了新楼房,从桂花树变成了高大的梧桐树。陆帆看着窗外,想起在台州的这些天:第一天在临海紫阳古街吃泡虾,王老板炸泡虾时的专注;第二天在温岭老街拍嵌糕,陈姐吃嵌糕时的眼泪;第三天在陈家学做食饼筒,陈阿公讲戚家军故事时的庄重;第西天剪视频时,林叔递来的桂花蜜;第五天清晨,王阿婆塞给的热年糕……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像昨天刚发生的。

他从背包里拿出陈阿公给的老地图,摊在腿上,手指轻轻划过地图上的红圈——“缸鸭狗汤圆”,旁边的小字写着“冬至吃汤圆,团圆”;“东钱湖鱼庄”,写着“湖里的螺蛳最鲜,要清明前吃”。陆帆想起陈阿公说的,这是他去宁波看女儿时买的,心里突然觉得,这张地图不只是一张指引方向的纸,更是一份承载着思念的礼物——陈阿公把对女儿的思念,对宁波的记忆,都藏在了这张地图里。

车子驶到灵江大桥时,陆帆特意朝窗外看了看——灵江的水面很宽,晨雾还没完全散,水面上飘着几艘渔船,渔民正站在船头撒网,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涟漪。阳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晃得人眼睛发亮。陆帆想起第一天来温岭时,也是在这座桥上,看到的灵江日落,那时的江面是橘红色的,像被夕阳染透了;现在的江面是淡蓝色的,像被晨雾泡软了。一晨一夕,一蓝一红,却同样动人。

车子在一个村口停了下来,上来一个抱着孩子的阿姨,孩子大概两三岁,穿着一件粉色的外套,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具。阿姨找了个位置坐下,孩子看到陆帆腿上的地图,好奇地伸过手,想去摸。“宝宝,不能摸叔叔的东西。”阿姨连忙拉住孩子的手,不好意思地对陆帆笑了笑。

“没事,让他摸吧。”陆帆把地图往孩子那边挪了挪,孩子的小手轻轻碰了碰地图,软软的,像在摸一块软布。“这是宁波的地图,叔叔要去宁波。”陆帆对孩子说。

“宁波有汤圆,甜甜的。”阿姨笑着说,“我娘家在宁波,每年过年都回去,我家宝宝最爱吃宁波的汤圆,一次能吃三个。”

“是吗?那我到了宁波,一定要尝尝。”陆帆说。

“要去缸鸭狗吃,老牌子,味道最正。”阿姨说,“他们家的汤圆,芝麻馅的最香,猪油放得不多,不腻,宝宝一次能吃三个,还吵着要。”

“好,我记住了,去缸鸭狗吃芝麻馅的汤圆。”陆帆点头,把阿姨的话记在了心里——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建议,往往最真实,也最有用。

车子继续往前开,路边的风景越来越开阔,从村庄变成了田野,田野里种着水稻,稻穗己经泛黄,在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田里劳作,弯腰收割水稻,动作熟练而沉稳。陆帆想起陈阿公说的,温岭的嵌糕年糕,用的是本地种的糯米,这种糯米比外地的糯,因为温岭的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他突然觉得,食物的味道,其实就是土地的味道,是阳光、雨水、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的用心和坚守的结果。

大概西十分钟后,车子到了火车站。温岭火车站不大,外墙是浅灰色的,屋顶是波浪形的,像灵江的水面。陆帆下了车,背着背包走进火车站,候车大厅里己经有了不少人,大多是背着行李的旅客,有去外地打工的,有去上学的,还有像他一样去旅行的。

陆帆找了个位置坐下,拿出手机,给小陈发了条微信:“小陈,我到火车站了,马上就要坐火车去宁波啦,你要好好听话哦。”很快,小陈就回复了,还发了一个可爱的表情包:“陆帆大哥哥一路平安!到了宁波要给我发汤圆的照片!”

他又给陈阿公、陈婶、王阿婆、林叔、周叔分别发了条感谢的微信,谢谢他们这些天的照顾。陈婶很快回复了:“陆帆,路上小心,到了宁波记得吃汤圆,多拍点好视频,我们都等着看呢。”王阿婆回复的是语音,声音有点沙哑,却很亲切:“陆帆,到了宁波要好好吃饭,别饿着,下次再来,阿婆给你做嵌糕。”

陆帆看着这些回复,心里暖暖的。他打开背包,拿出陈婶做的海苔饼,咬了一口——外皮酥脆,里面的海苔和芝麻很香,还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是陈婶加的桂花蜜。他又拿出王阿婆给的热年糕,现在己经凉了,却还是很糯,咬一口,能尝到米的香,还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王阿婆说,做年糕时要加一点盐,这样才更有味道。

“检票了,检票了,去宁波的乘客请检票。”广播里传来检票员的声音,陆帆站起来,背着背包,拿着车票,跟着人流走向检票口。

检票员接过他的车票,盖了个章,递还给她:“祝你旅途愉快。”

“谢谢。”陆帆笑着说。

走上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靠窗的位置,和公交车上的位置一样。陆帆放下背包,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火车站的站台渐渐远去,温岭的房子渐渐变小,最后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消失在视线里。

火车开动了,渐渐加速,窗外的风景快速向后退去——田野、河流、村庄、树林,像一幅流动的画。陆帆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开,在新的一页上写下:“温岭,一座被山海滋养的城市。这里的食物,藏着山的厚,海的鲜,人的情。泡虾的鲜,是灵江的潮水味;嵌糕的糯,是山地的阳光味;食饼筒的香,是历史的烟火味。这里的人,像灵江的水一样温柔,像山里的石头一样坚韧,他们把最好的东西拿给你,把最真的故事讲给你,不图什么,只希望你能记住这座城市的味道。”

他合上笔记本,从背包里拿出小陈的画,画里的温岭老街阳光明媚,桂花树开满了花,举着相机的小人笑得很开心。陆帆把画放在车窗边,阳光照在画上,画里的色彩显得更鲜艳了。

火车驶过一座桥,桥下是一条小河,河边有几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在蓝天上飘着,像一只自由的鸟。陆帆想起自己的旅程,也像这只风筝,从杭州出发,飞到台州,接下来要飞到宁波,飞到更多的地方,去寻找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故事。

他从背包里拿出林叔给的桂花蜜,打开软木塞,倒了一点在手心,闻了闻——桂花的香很浓,带着一点蜜的甜,像温岭的清晨,像老街的烟火,像遇到的那些人的笑容。陆帆把桂花蜜倒回罐里,重新封好,放进背包里——他要把这罐桂花蜜带到宁波,带到下一个地方,让它陪着自己,继续这段关于味道和故事的旅程。

火车继续向前行驶,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陆帆的身上,暖暖的。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又浮现出温岭的画面:灵江的潮水、老街的青石板、桂花树的香、王阿婆的嵌糕、陈阿公的故事、小陈的笑声……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的种子,种在他的心里,会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他书稿里最动人的篇章。

“宁波,我来了。”陆帆在心里说,嘴角带着笑。他知道,下一站,会有新的风景,新的味道,新的故事,但温岭的山海,温岭的人,温岭的味道,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旅程中最温暖的底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