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什么意思 > 第36章 衢味寻踪 烤饼贡面与发糕的烟火传承(第2页)

第36章 衢味寻踪 烤饼贡面与发糕的烟火传承(第2页)

吃完烤饼,陆帆跟着李姐回到民宿。李姐说:“明天我带你去常山,尝尝那里的贡面,常山贡面是衢州的特产,以前是贡品,现在虽然不是了,但味道还是很正宗,我认识一位张阿婆,她做的贡面最地道,用老方法做的,比机器做的好吃多了。”

陆帆点点头,他早就听说过常山贡面,知道那是一种很细的面条,口感韧而不硬,很有特色。他掏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衢州老巷的烤饼,是烟火气的味道。外皮酥脆,内馅鲜香,三代人的手艺,传承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对生活的热爱。老郑的专注,邻里的温情,都藏在这个小小的烤饼里,让人觉得温暖。衢州的美食,果然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都让人难忘。”

第二天清晨,陆帆跟着李姐坐班车去常山。班车是一辆绿色的中巴车,车身上印着“衢州—常山”的字样,车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风景照,照的是常山港的景色。车上的乘客大多是当地人,有的带着刚摘的蔬菜,有的带着给亲戚的礼物,大家说说笑笑,气氛很热闹。

李姐说:“常山离衢州不远,坐车只要一个小时,常山港的水很清,岸边有很多洗衣服的妇人,还有渔民在江上打鱼,风景很好。张阿婆的家在常山县城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叫贡面村,因为村里很多人都做贡面,张阿婆做了一辈子,手艺是最好的。”

班车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路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插秧,嫩绿的秧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铺在地上的绿毯。远处的常山港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绕着村子蜿蜒流淌,江面上有几艘小渔船,渔民们正在撒网,动作熟练。

一个小时后,班车到达常山县城。陆帆和李姐下车,步行去贡面村。村子不大,房屋大多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院子里晒着各种农作物,有玉米、辣椒、豆子,还有一些人家的院子里晒着贡面——那些贡面像银丝一样,挂在竹竿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风轻轻摇晃,像一道独特的风景。

张阿婆的家在村子的最里面,是一座两层的老房子,院子里晒着很多贡面,竹竿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一片白色的森林。张阿婆正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贡面,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土布衫,头发花白,用一根黑色的发簪绾在脑后,脸上布满了皱纹,却很精神。

“张阿婆,我们来看你了!”李姐笑着喊道。

张阿婆回过头,看到李姐和陆帆,脸上露出了笑容,放下手里的竹竿,迎了上来:“李丫头来啦?快进来坐,我刚把贡面晒上,还没来得及收拾。”

陆帆跟着张阿婆走进院子,院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米香,那是贡面的香味。张阿婆的院子里有一个石磨,磨盘上还沾着点糯米粉,旁边放着一个陶瓷盆,里面装着揉好的面团,面团是乳白色的,表面光滑。

“这是今天刚和的面,准备做贡面,”张阿婆指着陶瓷盆说,“做贡面要讲究,面粉要用糯米粉和小麦粉按比例混合,糯米粉多了,面条会软,小麦粉多了,面条会硬,要刚好的比例,才能做出韧而不硬的贡面。还要加一点盐,增加面条的韧性,和面要用井水,井水凉,和出来的面醒得好。”

张阿婆说着,从陶瓷盆里揪出一个大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揉了揉,面团就变得更光滑了。她把面团放在一个竹匾里,盖上一块湿布,说:“醒面要西个小时,不能急,醒得不够,面条拉不开,容易断。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我婆婆学做贡面,婆婆说,做贡面就像做人,要慢慢来,不能急,急了就做不好。”

陆帆问:“张阿婆,您做贡面做了多少年了?”

“做了一辈子了,”张阿婆笑着说,“我十八岁嫁给我丈夫,就跟着婆婆学做贡面,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做,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做贡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在做。我儿子和女儿都在杭州工作,每次过年回来,都要带几箱贡面去,他们说在杭州买不到这么正宗的,外面卖的贡面都是机器做的,没有手工做的有嚼劲。”

西个小时后,面团醒好了。张阿婆把面团拿出来,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厚厚的圆饼,然后用刀把圆饼切成一条条的长条,再把长条搓成细细的圆条,盘在竹匾里,盖上湿布,再醒一个小时。

“第二次醒面很重要,”张阿婆说,“醒得好,面条才能拉得细,拉得长,不容易断。”

一个小时后,张阿婆开始拉制贡面。她把盘在竹匾里的圆条拿出来,一端系在院子里的木架上,另一端用手拿着,慢慢往下拉。她的手臂用力均匀,面条越来越细,越来越长,像银丝一样,从木架上垂下来,她把拉好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放在院子里晒。

张阿婆拉面条的动作很熟练,手臂上下摆动,面条在她的手里像有了生命一样,变得细而不断。陆帆看得入了迷,他从来没见过这么细的面条,像头发丝一样,却很有韧性,不容易断。

“拉贡面要用力均匀,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张阿婆一边拉面条一边说,“太用力会把面条拉断,太轻拉不细,要刚好的力气,才能拉出细而韧的贡面。我年轻的时候,一天能拉几十斤贡面,现在年纪大了,力气小了,一天只能拉十几斤了。”

李姐说:“张阿婆的贡面,煮的时候不用放太多调料,清水煮,加一点酱油、葱花、香油,就很好吃,面条韧而不硬,有米香,小孩子和老人都爱吃。”

中午的时候,张阿婆煮了一碗贡面给陆帆和李姐吃。她从院子里摘了一把新鲜的葱花,切好放在碗里,加了一点酱油和香油,然后把煮好的贡面捞进碗里,搅拌均匀。

陆帆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贡面,面条很细,却很有韧性,咬下去不硬不软,刚刚好,米香很浓,酱油和葱花的香味很淡,却刚好突出了贡面的本味。他喝了一口面汤,汤很清,带着淡淡的米香,让人觉得很舒服。

“太好吃了!”陆帆忍不住赞叹,“面条很韧,有米香,不用太多调料,就很好吃,比我以前吃的面条都有特色。”

张阿婆笑了:“喜欢就多吃点,我这里还有很多,吃不完可以带点回去。现在做贡面的人少了,我怕以后没人会做了,我想把手艺教给村里的年轻人,可他们都不愿意学,说做贡面太累,不赚钱,还是出去打工好。”

陆帆掏出手机,打开首播,镜头对准院子里的贡面和正在拉面条的张阿婆:“大家看,我现在在常山的贡面村,这位张阿婆做的贡面是手工制作的,用老方法做的,面条细得像银丝,却很有韧性,煮出来很好吃,只有米香和淡淡的酱油香,却让人回味无穷。张阿婆做了一辈子贡面,现在想把手艺传下去,却没人愿意学,太可惜了。”

首播间里的评论很快就刷了起来:

“哇!这贡面好细啊,像银丝一样,太厉害了!张阿婆的手艺真好,一定要传承下去啊!”

“手工做的就是不一样,看起来就很有嚼劲,我也想尝尝,不知道哪里能买到。”

“现在很多传统手艺都快失传了,希望有年轻人愿意学,把这些好手艺传承下去。”

“陆帆,能不能帮张阿婆问问,有没有网店啊?我想买点贡面尝尝,支持一下传统手艺。”

陆帆把粉丝的问题念给张阿婆听,张阿婆笑着说:“谢谢大家喜欢我的贡面,我没有网店,要是大家想吃,可以让李丫头帮忙寄,我这里的贡面都是新鲜做的,没有添加剂,放久了会潮,所以每次都是现做现卖。要是有年轻人愿意学,我很乐意教,不要学费,只要能把这手艺传下去就好。”

下午,陆帆和李姐告别张阿婆,准备回衢州。张阿婆给了陆帆一大包贡面,说:“这是刚晒好的,新鲜得很,回去煮着吃,要是不够,再让李丫头给你寄。”

陆帆接过贡面,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包贡面里,藏着张阿婆的心意,也藏着传统手艺的温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