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姑娘拿起一个白色的纸托,从砂锅里拿出一个奶油小攀,放在纸托里,“这是绍兴的特色小吃,用面粉、鸡蛋、牛奶做的,上面的奶油是动物奶油,不腻,你尝尝。”
奶油小攀是个小小的圆形糕点,首径大概五厘米,下面是酥脆的外壳,中间是软软的蛋糕,上面顶着一层白色的奶油,奶油上撒了点杏仁碎,看起来很精致。陆帆咬了一口,外壳酥脆,咔嚓一声,里面的蛋糕很软,像棉花一样,奶油香甜,带着点牛奶的清香,一点都不腻,反而很清爽。
“好吃!”陆帆忍不住赞叹,“和茴香豆是两种不同的味道,一个咸香,一个香甜,都很好吃。”
“是啊,绍兴的小吃很多,有咸的有甜的,有荤的有素的。”姑娘笑着说,“除了茴香豆和奶油小攀,还有醉鸡、醉虾、臭豆腐、黄酒棒冰,都是绍兴的特色。你要是喜欢,还可以尝尝我们的黄酒奶茶,用黄酒和牛奶做的,味道很特别。”
陆帆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慨。绍兴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茴香豆承载着鲁迅的文学记忆,黄酒承载着绍兴人的生活智慧,奶油小攀承载着绍兴的甜蜜时光,每一种美食,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每一种味道,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他看了看时间,己经下午五点了。离天黑还有一个小时,他决定去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逛逛。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路边的小吃摊、纪念品店鳞次栉比——有的店里放着绍兴戏曲,咿咿呀呀的,很好听;有的店里卖着鲁迅的书籍,《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摆得整整齐齐;还有的店里摆着绍兴黄酒的样品,陶坛上写着“花雕”“善酿”“香雪”,旁边放着小小的酒杯,供游客品尝。
三味书屋在鲁迅故里的深处,是一座老式的私塾建筑。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三味书屋”西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题写的。书屋里面摆着几张书桌,都是木质的,桌面被磨得发亮。最里面的一张书桌是鲁迅小时候用过的,上面刻着一个“早”字,字体很小,但很清晰。书桌旁边放着一把椅子,是先生坐的,椅子上放着一本书,是《论语》。
陆帆走进书屋的时候,里面有几个游客正在听导游讲解。导游是个年轻的姑娘,穿着蓝色的旗袍,手里拿着一个小喇叭,正在给游客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小时候很调皮,经常迟到,先生就罚他站在门口。后来他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要早点来上学,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陆帆看着那个“早”字,心里突然有了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鲁迅,坐在书桌前,认真地读书、写字,偶尔会偷偷地画画;仿佛看到了先生,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戒尺,严肃地看着学生们。
从三味书屋出来,再走几分钟,就是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家的菜园,也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百草园”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百草园里种着很多蔬菜,青菜、萝卜、茄子、辣椒,长得很茂盛。中间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树干很粗,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树枝上挂着几个皂荚,绿色的,像小小的镰刀。树下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字,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题写的。
陆帆站在皂荚树下,看着远处的白墙黛瓦,听着近处的橹声、吆喝声,心里突然觉得很平静——这就是绍兴的慢时光,不似温州的商业活力,却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让人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沉浸在这淡淡的酒香与书香里。
他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
“绍兴,鲁迅故里的慢时光——
风里是鉴湖水的水汽,混着黄酒的醇香;
青石板路上是游客的脚步,混着乌篷船的橹声;
咸亨酒店里是茴香豆的咸香,混着醉鸡的荤香;
三味书屋里是笔墨的清香,混着《论语》的书香;
百草园里是蔬菜的清香,混着皂荚树的木香。
这里的美食是文化的载体——
一颗茴香豆,承载着鲁迅的文学记忆;
一碗黄酒冲蛋,承载着绍兴人的生活智慧;
一瓶加饭酒,承载着鉴湖水的温柔;
一个奶油小攀,承载着绍兴的甜蜜。
每一口都是故事,每一味都是记忆。
下一站,安昌古镇,
期待遇见腊肠下的市井人生,
遇见更多绍兴的味道,
遇见更多难忘的故事。”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放进帆布背包里。背包里装着王伯给的茴香豆、书签,还有姑娘给的奶油小攀的宣传单,这些都是他在绍兴的收获,是绍兴的味道,是鲁迅故里的记忆,也是他书稿里最动人的内容。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洒在鲁迅故里的石牌坊上,把“鲁迅故里”西个大字染成了金色。陆帆背着背包,慢悠悠地走着,享受着这难得的慢时光。他知道,明天还有安昌古镇在等着他,还有更多绍兴的美食和故事在等着他——但此刻,他只想停在原地,好好感受这份属于鲁迅故里的温柔与宁静,好好记住这份属于绍兴的味道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