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尺讲台上再创佳绩 > 第175章 说服父母(第1页)

第175章 说服父母(第1页)

林远深知,攻克吴明父母这座“堡垒”,光靠嘴皮子和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的是精准的情报、有力的证据和一套足以打动高知分子的严密逻辑。接下来的两天,他化身情报员兼战略顾问,忙得脚不沾地。

他先是让吴明整理了他那个“智能错题分析与路径推荐系统”的所有相关资料——从最初简陋的版本说明,到后来增加的功能模块设计图,再到用户(主要是班里同学)的使用反馈和效果数据(当然是匿名的,重点体现“提升学习效率”)。吴明甚至翻出了之前参加区里一个小型科创比赛获得的二等奖证书——虽然奖项级别不高,但盖着官方的红章,聊胜于无。

接着,林远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和搜索引擎功力。他联系了在大学计算机系任教的师兄,拿到了该领域几位教授对类似学生项目潜力的评价(当然是正面且谨慎的);他查阅了最新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重点圈出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尤其是那所顶尖名校毕业生,在薪酬水平、就业率和发展前景上的亮眼数据,与一些传统热门专业进行了谨慎而客观的对比;他还整理了该校计算机专业在国内外的权威排名,以及几位知名院士和学科带头人的介绍。

最后,他精心起草了一份《关于吴明同学参与“星火计划”自主招生及后续学业规划的初步建议》。里面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清晰地列出了“双线作战”的具体时间安排、目标分解和保障措施,甚至预估了可能的时间冲突和应对预案,力求展现最大的诚意和专业性。

准备妥当后,他郑重地通过微信联系了吴明母亲,预约了一次正式的家访。

周五晚上,林远提着一个略显沉重的文件袋,按响了吴明家的门铃。开门的是吴明母亲,脸上带着礼貌却疏离的微笑,眼神里藏着审视。吴明父亲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己经泡好了两杯茶,但他并没有起身,只是推了推眼镜,对林远点了点头,气氛客气而凝重。吴明则像个小鹌鹑一样,缩在自己房间门口,紧张地观察着客厅的动静。

寒暄过后,林远在沙发上落座,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夸赞了一下吴明最近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帮忙优化班级签到小程序),以及他在数学逻辑上的突出能力,试图先缓和一下气氛。

但吴明父亲显然不想绕圈子,他首接切入主题,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基调:“林老师,非常感谢您对吴明的关心。关于那个自主招生的事情,我们的态度己经很明确了。我们还是认为,孩子应该集中精力,争取高考分数最大化,进入最主流的专业,这样对未来的发展最有利。”

林远心里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打开文件袋,将准备好的材料一份份拿出来,像律师在法庭上呈递证据。

“吴先生,吴太太,我非常理解您二位的想法。”林远开口,语气诚恳,姿态放得很低,“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未来,这是天下父母心。我首先表明立场,我和学校,绝对尊重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首要责任和良苦用心。”

这番话先给予了对方充分的尊重,堵住了可能产生的“老师干涉家教”的指责。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展示他的“武器”:

“在表达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请二位看几份资料。”他将那所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排名截图、就业数据报告的关键页,以及收集到的行业前景分析,推到对方面前。“这是我们目前能查到的、关于这个专业和这个学校最客观的一些信息。不可否认,计算机科学在当今和可预见的未来,都处于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其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在众多专业中是位居前列的。它绝非是什么‘偏门’或者不稳定的选择。”

吴明父母接过资料,仔细地翻阅着,表情依旧严肃,但眼神里多了几分思索。

接着,林远拿出了吴明项目的相关资料和那个小小的获奖证书。“这是吴明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可能在大专家眼里还很幼稚,但请注意里面的逻辑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咨询过高校的专业人士,他们认为这在一个高中生身上,体现出了难得的潜质和创新意识。”他着重强调了“潜质”和“创新”,这是高知父母比较看重的点。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远看向吴明房间方向,声音提高了一点,确保吴明能听到,“而吴明在编程和算法方面,不仅仅是有兴趣,我认为可以称之为‘天赋’。他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自发且快乐的,取得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内驱力,是强迫他去学习一个他不感兴趣的领域所无法比拟的。”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对方的表情,看到吴明母亲微微蹙眉,似乎有所触动,而吴明父亲依旧板着脸,但翻阅资料的速度慢了下来。

“我完全理解二位对高考的重视,也绝不赞成孩子因此荒废学业。”林远适时地抛出了他的核心方案,将那份《初步建议》递了过去,“所以,我并不是建议吴明孤注一掷地去赌自主招生。我的建议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个‘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他详细解释了“双线作战”的计划:“充分利用这次自主招生的机会,去锻炼自己,争取降分优惠,这是第一条腿。但同时,我们制定严格的文化课学习保障计划,学校这边,我作为班主任,会重点关注他的学业平衡,确保他的高考成绩维持在一个高水平,这是第二条腿。这样,即使自主招生最终未能如愿,我们还有过硬的高考分数作为托底,依然有很好的选择。而如果成功了,那就是锦上添花,让他能更顺畅地进入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

他特别强调了“保障”和“托底”这两个词,以打消父母对成绩下滑的最大顾虑。

“这个计划需要吴明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需要二位和学校的共同监督与支持。”林远的态度不卑不亢,既有对家长意见的尊重,也有作为教育者的坚持,“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道路,让他未来的几十年,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拥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有时候,‘最适合的’,远比世俗眼光中‘最好的’更重要。”

整个过程中,林远没有咄咄逼人,没有否定父母的观点,而是用数据、事实、逻辑和一份详尽的备选方案,层层递进,试图将双方的立场从“对立”拉向“寻找共识”。

客厅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吴明父母反复看着那些材料,尤其是那份条理清晰的规划建议。吴明父亲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吴明母亲则看着房间里儿子隐约的身影,眼神复杂。

林远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最后加了一把温和的推力:“吴明是个非常懂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是否应该给他一次机会,也相信他一次,让他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一次?学校和我会尽全力提供支持与引导。”

良久,吴明父亲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将目光从材料上移开,看向林远,眼神里的坚决似乎融化了一丝。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松动:

“林老师,你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你准备的这些……很充分。这件事……我们需要再好好考虑一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