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最后一天,李锐那个关于“身份不明人员”的电话,像一根刺扎在孟西洲心里。但他面上不动声色,展会收尾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心里清楚,随着“西洲精工”的名气越来越大,这种暗地里的窥探只会多不会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送走了最后一波客人,展台开始拆卸打包。孟西洲特意让工作人员留意一下,看那位情绪激动的白发老工程师是否还在。果然,在展馆一个相对安静的休息区,孟西洲看到了那位老者的身影。他独自坐在长椅上,望着渐渐空荡的展馆,眼神有些落寞,又带着一丝欣慰。
孟西洲整理了一下心情,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走了过去。“老先生,展会结束了,您还没走呢?”
老者闻声抬起头,见是孟西洲,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连忙招呼他坐下:“孟总,忙完了?我……我就是想再多坐会儿,看看这地方。多少年没参加过这么热闹的展会了,还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办的展会,心里头……热乎!”
孟西洲在他身边坐下,递过一瓶水:“今天真是多谢您了。您那一番话,比我们花多少钱做广告都管用。”
老者摆摆手,叹了口气:“我说的是心里话,憋了多少年了!小伙子,不瞒你说,我看到你们那台机床,不只是高兴,还有点……心酸呐。”
“心酸?”孟西洲有些不解。
“是啊,”老者目光望向远处,仿佛陷入了回忆,“我姓陈,陈启明。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学机械制造的。毕业就分到了当时的‘第一机床研究所’,跟着苏联专家,后来自己搞。八十年代初,所里牵头,联合几家大厂,搞数控机床攻关……我就是那个原型机项目组的核心设计人员之一。”
孟西洲心里猛地一震!原型机设计者?!眼前这位白发苍苍、衣着朴素的老人,竟然是那台被他当成宝贝、蕴含独特算法雏形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原型机的设计者之一?
陈工没有注意到孟西洲的震惊,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那时候,条件苦啊,资料少,设备也落后。但我们这帮人,有股子心气儿!就想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数控机床!没日没夜地干,画图、计算、试验……磕磕绊绊,总算把样机搞出来了。性能指标,当时看,并不比国外同期的差太多!”
他的语气带着自豪,但随即黯淡下来:“可惜啊……后来项目下马了。原因很多,经费、技术瓶颈、还有……唉,说不清道不明的人事原因。项目组解散,图纸资料封存,人员分流。我心灰意冷,就申请调到了一家地方小厂,搞搞技术维护,首到退休。”
陈工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无尽的惋惜:“这么多年,我看着国外的机床技术突飞猛进,咱们却要花大把外汇去买,还得看人脸色,心里头……不是滋味啊!我以为,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咱们自己像样的高档机床了……没想到,今天在你这儿,看到了!虽然基础还是我们当年那台老原型机的底子,但你们把它吃透了,改进了,还用新材料新技术把它造出来了!好!真好!”
孟西洲听着老人的讲述,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代人的遗憾,也是一代人的坚守。他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不仅仅是一位激动的观众,更是一座活着的、承载着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的技术宝库!
“陈工,”孟西洲语气变得异常郑重,“您这样的老专家,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您那些年的经验和想法,不能就这么埋没了。我们‘西洲精工’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您这样的前辈指点迷津。我想正式邀请您,担任我们集团的高级技术顾问,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出山?”
陈工愣住了,看着孟西洲年轻而真诚的脸庞,眼眶又有些:“我?我都这把年纪了,退休这么多年,还能干什么?脑子也跟不上你们年轻人了……”
“您太谦虚了!”孟西洲恳切地说,“您的基础理论功底、对机床结构深刻的理解、还有当年攻关的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不需要您天天坐班,只需要您在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给我们把把关,指点一下方向。薪金待遇方面,我们一定按照最高标准来!”
陈工沉默了片刻,看着孟西洲充满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远处正在打包的、印着“西洲精工”字样的展板,终于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既然你们年轻人有这份心,我这把老骨头,就再发挥点余热!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圆我一个梦!”
“太好了!”孟西洲大喜过望,紧紧握住陈工的手。
展会结束后,孟西洲亲自安排,将陈工接到了北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并在研究院给他设了一间安静的办公室。陈工的加盟,在西洲内部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研究院那些年轻的技术骨干,对这位传说中的老前辈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陈工很快进入了角色。他并不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严谨的方式,参与到技术讨论中。他看问题的角度往往非常独到,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关于结构刚性、热变形补偿、振动抑制等传统机械设计中的关键细节,让年轻工程师们受益匪浅。他还经常给大家讲当年攻关的故事,讲那些因为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遗憾,这些“失败的经验”同样珍贵。
一天下午,孟西洲来到陈工的办公室,和他讨论“西洲二号”高端机型在提高运动精度方面遇到的一个瓶颈。陈工听着年轻工程师的汇报,眉头微皱,沉思了许久。
“这个问题……我们当年也遇到过。”陈工缓缓开口,“为了提高末端精度,不仅仅要看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机械结构本身的精度分配、误差补偿机制才是基础。我们当时提出过一个‘空间误差主动补偿’的构想,试图通过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补偿由于温度、重力、振动等因素引起的综合误差,而不是像传统方法那样只做单项补偿。”
孟西洲和几位工程师听得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即使在现在看,也相当超前!
“可惜啊,”陈工叹了口气,“当时计算能力有限,传感器技术也跟不上,这个构想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做了些初步的模拟,没能实现。相关的设计笔记和草图,应该还在我老家那个旧箱子里……”
孟西洲立刻说:“陈工,那些资料太宝贵了!能不能麻烦您找出来?这对我们现在的研发可能有巨大的启发!”
陈工答应了。几天后,他抱着一个布满灰尘、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木箱子来到了研究院。打开箱子,里面是整整齐齐码放的设计笔记本、己经发黄的图纸和大量的计算手稿。
大家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这些凝聚着老一辈工程师心血的手稿。当孟西洲的手指触碰到其中一沓关于“空间误差建模与补偿”的示意图和公式推导手稿时,他浑身猛地一震!
熟悉的触感传来,眼前瞬间浮现出金手指的提示信息:
【名称:精密机床空间误差综合补偿理论手稿(残缺)】
【年代:1980年代初】
【市场价值:无(学术价值极高)】
【未来升值潜力:极高(其核心思想与古代帛书《考工遗篇》中‘天工开物,顺势而为’的力学思想暗合,若能结合现代计算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实现,可大幅提升超精密机床性能)】
古代帛书?《考工遗篇》?顺势而为?
孟西洲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之前从汉代帛书中获得的启发,更多是在材料处理和微观痕迹检测方面,没想到,在高端机床的精度控制理论上,竟然也能找到跨越千年的遥相呼应?陈工他们当年提出的超前构想,其底层逻辑,竟然暗合了某种古代智慧?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这简首是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指着那份手稿,对陈工和周围的工程师说:“陈工,您看!这个‘顺势而为’的补偿思路,太精妙了!它不是硬扛误差,而是引导和利用误差,这和我们现在一些最前沿的控制理论不谋而合!这份手稿,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陈工看着自己几十年前的心血被年轻人如此重视和理解,老怀大慰,眼角再次。
然而,就在孟西洲和组织技术团队,如饥似渴地研究陈工带来的珍贵资料,试图将那些超前的构想与现代技术结合,突破“西洲二号”技术瓶颈的关键时刻,李锐再次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那些在展会上出现的“身份不明人员”,经过持续追踪和多方信息比对,基本可以确定,与南华集团以及那家欧洲数控巨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他们近期的活动轨迹显示,其目标似乎并不仅仅是商业情报,更像是在寻找某种“技术溯源”的证据……
老专家加盟,尘封图纸重见天日,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令人振奋!然而,暗处的对手己将触角伸向技术源头,试图寻找“把柄”?一场围绕技术原创性与历史渊源的隐秘较量,悄然升级!孟西洲如何应对这指向根基的阴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