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方案研讨会上,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正如孟西洲所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南华精密机械集团”,一家来自南方沿海的民营资本。这家公司名不见经传,但出手却异常阔绰,对一机床厂的核心资产,尤其是那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大型加工设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执着。
南华的代表是个西十岁左右、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滴水不漏的中年男人,姓钱。他在会上侃侃而谈,描绘了一幅将一机床厂改造成“现代化精密零部件代工基地”的蓝图,承诺投入巨资更新设备,但前提是“优化”现有人员结构,说白了就是要大规模裁员,只保留少数“精英”。
这方案,让坐在对面的周厂长和一机床厂的老职工代表们,脸色都变得很难看。优化?裁员?厂里这些跟机床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师傅,很多文化程度不高,但手艺是实打实的,要是被“优化”掉,让他们拖家带口的上哪找饭吃去?
孟西洲冷眼旁观,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南华集团,目标很明确,就是看中了一机床厂现成的硬件基础和熟练工人,想用最小的代价接手,然后改头换面去做利润更高的代工。至于厂里积累的那些技术底蕴和那个被遗弃的“宝贝”原型机,他们恐怕根本没放在眼里,甚至可能当成负担。
轮到孟西洲发言时,他没急着亮出具体的资金数字,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周厂长和几位老师傅代表。
“周厂长,各位老师傅,”孟西洲的声音很平稳,带着一种真诚,“我孟西洲是收废品起家的,说白了,也是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我深知,一个厂子,最宝贵的不是厂房设备,而是人,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手艺和经验。”
他顿了顿,环视会场:“我们西洲集团参与改制,不是为了捡现成的便宜,更不是为了把大家当包袱甩掉。我们的方案是:全员接收!所有愿意留下的职工,一个不裁!工资待遇,只升不降!”
这话一出,会场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周厂长和老师傅们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不仅如此,”孟西洲继续道,“我们计划投入不低于八千万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但不是简单地买国外最贵的机床来替换,而是要依托厂里现有的技术底子,尤其是各位老师傅的经验,结合我们集团从欧洲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自身研发的新材料优势,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同时,重点研发我们自己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
他特意提到了“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几个字在九十年代末,分量很重。
“比如,”孟西洲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提到了那台“废铁”,“我上次在厂里看到一台八十年代合作研发的数控原型机,虽然现在不能用了,但它的机械结构设计很有想法。我们打算把它拉回去,组织技术团队深入研究,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搞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来!”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点出了那台原型机的价值,又没完全暴露其惊人的潜力。
孟西洲的方案,与南华集团那种冷冰冰的“资本优化”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要把人当宝,一起搞创新;一个是要把人当草,只想快赚钱。高下立判。
后续的竞标环节,虽然南华集团在报价上一度咬得很紧,但市政府和国资委方面,显然更倾向于孟西洲这种能兼顾社会稳定、技术升级和长远发展的方案。尤其是孟西洲在新材料基地项目上展现出的实力和决心,也为他加分不少。
最终,西洲集团成功控股辽河第一机床厂,并承接了全部职工安置责任。
消息传回厂里,工人们奔走相告,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周厂长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孟西洲的手说:“孟总,厂子……厂子有救了!这帮老伙计,有指望了!”
改制交接完成后,孟西洲立刻行动起来。他并没有急着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先稳住了人心。承诺的工资待遇第一时间落实,还补发了之前拖欠的部分工资和医药费。这一下,就把全厂职工的心给拢住了。
接着,他成立了“老厂技术改造小组”,亲自担任组长,周厂长和几位技术顶尖的老师傅任副组长。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全面评估厂里现有设备的状态,制定详细的升级改造计划。
与此同时,那台宝贵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原型机,被小心翼翼地运回了西洲集团在京郊设立的高级技术研究院,由李锐亲自带队,组织了一个精干的专家小组,日夜兼程地开始拆解、测绘、分析。孟西洲给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吃透这台原型机的机械设计精髓,尤其是那个“空间补偿算法”的硬件实现思路,然后,结合现有的数控技术和新材料,设计出属于“西洲”自己的第一代高性能数控机床!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那台原型机毕竟年代久远,很多设计图纸缺失,控制系统更是完全报废。但研究院的专家们,结合孟西洲从金手指那里得到的“蕴含独特设计思路”的提示,以及老师傅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一点点地摸索、验证、改进。
孟西洲也几乎泡在了研究院和机床厂之间。他不懂具体技术,但他懂方向,懂投入。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从欧洲高薪挖来的数控专家、从国内顶尖院校招聘的毕业生,不断充实到研发团队中。他还利用“帛书研究”中获得的关于古代精密结构和材料处理的启发(这是他对外的一种合理解释),时不时给技术团队提出一些天马行空却又暗合原理的建议,常常让专家们茅塞顿开。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机床厂焕发了新的生机。车间里不再是死气沉沉,机器轰鸣声再次响起,只是这声音中,多了许多现代化数控设备的精密运转声。老师傅们带着年轻的技术员,一起调试新设备,改造老机床,干劲十足。
半年后,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从研究院传来:基于那台原型机思路改进、融合了最新数控技术和新型合金导轨的“西洲一号”试验样机,总装完成!
样机被秘密运回辽河第一机床厂的恒温车间进行最后的调试和性能测试。测试当天,车间里气氛凝重,孟西洲、周厂长、技术骨干们全都到场。
电源接通,控制系统启动,刀具按照预设的复杂三维轨迹开始运行……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加工工件和监测屏幕。
几个小时后,首件试加工件完成。经过精密测量仪器的检测,数据出来了!
负责检测的工程师声音带着颤抖,却又无比兴奋地宣布:“加工精度……稳定达到……0。005毫米!重复定位精度0。002毫米!这……这性能,己经达到国际主流中档数控机床的水平了!”
“成本呢?”孟西洲更关心这个。
财务总监快速核算后汇报:“孟总,由于我们大量采用自主改进的技术和部分国产关键部件,整机成本估算……只有进口同性能机床的百分之西十左右!”
成本只有进口货的西成!性能却达到了国际中档水平!
车间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周厂长和几位老师傅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亲手参与改造、升级的机床,终于达到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孟西洲看着那台轰鸣的“西洲一号”,心中豪情万丈。这不仅仅是造出了一台机床,更是迈出了自主高端制造的关键一步!老厂的新生,就从这里开始!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李锐匆匆走到孟西洲身边,低声汇报了一个消息:南华集团那边似乎并没有死心,他们最近与几家境外数控系统供应商接触频繁,似乎也在酝酿着新的动作……
老厂新生,首台自主数控机床一鸣惊人!性价比优势极具竞争力。然而,竞争对手并未偃旗息鼓,暗地里与境外技术巨头勾结,一场围绕国内高端机床市场的正面厮杀,即将拉开序幕!孟西洲的“西洲一号”,能否在强敌环伺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