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醉酒穿越的 > 第246章 笔锋如刀暗藏玄机(第2页)

第246章 笔锋如刀暗藏玄机(第2页)

“是这样的,”孟西洲语气加快,带着一丝“兴奋”,“省城《经济前沿》杂志社的记者刚对我进行了专访,对我的小公司和一点粗浅见解非常感兴趣,希望我尽快提供一篇关于‘民间收藏与下岗再就业新模式探索’的主题文章,作为他们下一期的重点稿件!机会难得,时间紧迫,编辑部催得很急,要求我今天下午必须静下心来把初稿赶出来。您看……省博的请教能不能稍微延后一两天?我实在分身乏术,又不想仓促赴约,辜负了您的指导。”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说得情真意切,把一个突然得到重要机会、急于表现的年轻人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电话那头再次沉默了几秒钟,似乎在判断他话里的真假。半晌,那个张研究员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听不出什么情绪:“哦?《经济前沿》?那可是大刊物。孟先生能得到青睐,确实是好事。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改天再约吧。等孟先生忙完再说。”

“太好了!太感谢您的理解了!实在抱歉!等我忙完这篇文章,一定第一时间联系您!”孟西洲连连道歉,语气诚恳。

挂断电话,他后背又是一层冷汗。对方答应得太痛快了,反而让他觉得不安。但他们没有立刻翻脸,说明这个理由至少暂时蒙混过关了,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他不敢耽搁,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告诉王姐和小辉,下午有重要工作,任何人不得打扰。然后反锁了办公室的门,拉上了窗帘。

他铺开稿纸(97年电脑打字还不普及,手写稿件更常见),拿起钢笔,深吸一口气,开始构思这篇极其特殊的“文章”。

他不能写任何实质性的捡漏秘密,不能透露任何可能被对方利用的信息。他必须站在一个“成功转型的下岗青年企业家”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收藏文化推广者”的角度,大谈特谈“政策扶持”、“市场机遇”、“诚信经营”、“文化传承”、“解决就业”等光明正大的话题。

但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述和案例引用上,他极其谨慎地埋下了一些微小的、可能只有知情者才能察觉的“钩子”。

比如,在谈到“市场机遇”时,他写道:“……尤其需要注意某些新兴领域(如特定时期的工业遗存、有地方特色的文房遗珍)的价值挖掘,但也需警惕其中混杂的仿冒与欺诈,需要从业者具备更专业的辨识能力……”——“工业遗存”暗指天平部件,“文房遗珍”暗指金陵看到的印章古籍,“仿冒与欺诈”则影射眼前的困局。

在谈到“诚信经营”时,他特别强调:“……品牌声誉的建立来之不易,需要爱惜羽毛,坚决抵制诸如盗用名号、制作销售粗劣伪劣图册等侵害权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首接点出盗版图册事件。

他甚至在一个不起眼的脚注里,引用了“某位业内老师傅”的“观点”:“……真正的收藏,在于理解器物背后的文化脉络与历史密码,而非简单的价值追逐,有时,一个不起眼的标记(如某种特定几何符号),可能才是解开谜题的关键……”——近乎明示地提到了三角标记!

他写得非常慢,字斟句酌,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确保表面文章光鲜亮丽,符合主流价值观,而内在的隐语又足够隐蔽,不易被外人察觉。

写完洋洋洒洒近五千字的初稿,窗外天色己经渐暗。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篇东西,与其说是一篇文章,不如说是一份密码信,一次在敌人严密监视下的、极其冒险的微弱呼叫。

他小心地将稿纸折好,放进抽屉锁起来。他当然不会真的寄给《经济前沿》(谁知道编辑部里有没有对方的人),这只是他争取时间和传递信号的工具。

做完这一切,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他不敢休息,心神不宁地等待着。

对方暂时没有动静。没有电话,没有新的威胁。这种暴风雨前的宁静,反而更让人心悸。

晚上,他几乎一夜没合眼,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着神秘地址和时间的照片。

明天上午九点。省城那个地址。一线生机。

那到底是什么地方?是谁留下的信息?等待他的,是最后的希望,还是更深的地狱?

就在天色蒙蒙亮,他准备提前出发,前往省城一探究竟的时候,他的大哥大突然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区号显示为省城的固定电话号码!

孟西洲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他颤抖着按下接听键。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急促、压抑、并且经过了明显变声处理的声音,语速极快:

“文章写得不错,可惜没人能看到了。地址暴露了!他们提前过去了!别去!快跑!离开栾城!越远越好!立刻!”

咔哒!电话被猛地挂断!

孟西洲握着大哥大,如遭雷击,僵在原地,浑身血液瞬间冰凉!

生死文章竟成催命符?隐秘信号惨遭破解?唯一生路提前暴露?神秘来电发出最后逃亡警告!监视无所不在?内鬼究竟是谁?栾城己成绝地?孟西洲如何逃出这天罗地网?天涯海何处可藏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