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上那三个潦草而深刻的字——“小心博内”——像三根冰冷的钉子,狠狠楔入孟西洲的脑海,让他刚刚因为取回残片而稍安的心瞬间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省博内部?!
那里有什么?是人?是陷阱?还是某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机关?
刻字的人是谁?是敌是友?是警告还是误导?
无数疑问像沸腾的水泡,在他脑子里翻滚,却找不到任何答案。这种敌暗我明、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感觉,几乎让他窒息。
他死死攥着那张油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目光反复扫过那三个字,试图从中榨取更多信息。字迹潦草,刻痕很深,边缘甚至有些毛糙,显示出刻划者当时的仓促和某种……决绝?用力角度略显别扭,不像惯用手所为,或许是故意掩饰?
一无所获。
孟西洲颓然坐回椅子上,将油纸和残片小心地收回木匣,锁进办公室最隐蔽的暗格里。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
不能慌,绝对不能慌。对方越是想让他乱,他越要稳住。
省博之约是明面上的危机,这突如其来的警告是暗地里的搅局。他现在就像走在一条两边都是悬崖的独木桥上,任何一步踏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必须获取更多信息!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
他猛地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办公室角落里那台新配的、盖子都没完全揭开过的电脑上。之前他让人拉了电话线,装了调制解调器,说是为了以后管理方便,但其实他心里一首藏着另一个念头。
互联网!97年的互联网虽然稚嫩,但却是打破地域限制、获取海量信息的最快途径!也许……能从那里找到一丝线索?或者至少,能拓宽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栾城这一亩三分地的争斗?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
说干就干!他立刻起身,反锁好办公室的门,拉严实窗帘,然后有些笨拙地打开电脑主机和显示器。熟悉的Windows95启动界面缓缓出现,机箱里传来硬盘读取的轻微嘎吱声。
他回忆着之前让手下技术人员简单教过的步骤,手忙脚乱地找到那个拨号网络的图标,双击,输入账号密码(瀛海威的,死贵),然后点击连接。
“嘀嘀嘀……滋啦……咔嗒…”一阵刺耳的拨号音和信号握手声后,屏幕右下角终于显示连接成功的小图标。网速慢得令人发指,但终于是连上了!
他打开浏览器(那个经典的蓝色“e”),默认主页是瀛海威的导航页,花花绿绿,信息杂乱。他深吸一口气,在搜索框里,用一根手指小心翼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入记忆中模糊的几个关键词:“古玩”、“收藏”、“论坛”、“BBS”。
搜索结果寥寥无几,大多是新闻或者极其简陋的个人主页。他耐着性子一条条点开,大多是过时的信息或者根本无法访问。
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一个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的页面加载了出来,标题是:“聚雅轩收藏交流BBS”。
背景是灰扑扑的,字体大小不一,排版混乱,但上面确实有不断刷新的帖子标题!发帖时间显示就是最近几天!
孟西洲精神一振,仿佛在黑暗的森林里终于看到了一点同类的篝火光芒。他赶紧点进去注册。用户名?他想了想,敲入“栾城小孟”。密码设好。个人信息全部留空。
进入论坛主页面,帖子不多,分类也很粗陋:“瓷器书画”、“金石玉器”、“杂项交流”、“灌水区”。
他先是谨慎地潜水,默默浏览着帖子。发帖人来自天南地北,ID五花八门:“京城老瓷”、“岭南石痴”、“沪上玩家”……讨论的内容也千奇百怪,有请教瓷器断代的,有分享地摊捡漏经历的(大多打眼),有争论某幅画真伪的,甚至还有转让藏品的。
语言风格粗粝、首白,甚至带着点江湖气,但能看出来,都是真心喜欢老物件的人。这种跨越地域的、纯粹基于兴趣的交流氛围,是栾城那个小圈子里完全无法想象的。
孟西洲看着看着,心情莫名放松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冒个泡。他在“杂项交流”版块,新建了一个帖子,标题斟酌了很久:“[请教]丝帛残片,见三角暗记,疑与旧时通信有关,求教方家。”
内容他写得极其小心,只描述了残片的材质(丝绸)、大致年代感(老旧)、以及最显眼的特征(等边三角暗记,角尖向内),隐去了所有关于加密、数字、以及最近这一系列风波的信息。最后写道:“不知各位老师是否见过类似物件,或知其用途、来历?望不吝赐教。”
发出去之后,他心情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这就像往一片未知的湖水里投下一颗小石子,不知道会惊起怎样的涟漪。
他刷新了几下页面,回复迟迟没有。网速太慢,论坛也不活跃。
他只好一边耐心等待,一边浏览其他帖子。在一个关于明清民窑瓷器的讨论帖里,他看到有人贴了一张模糊的图片(加载了足足五分钟),是一个青花罐的底部。楼主问是什么款。
下面回复众说纷纭,有说康熙的,有说光绪的,有说民国仿的。
孟西洲下意识地集中精神,想象着触摸那张模糊的图片(虽然金手指对间接图像无效,但他养成了习惯)。同时,他凭借这半年恶补的知识和大量上手实战的经验,仔细分辨那图片上的青花发色、画工、胎质(尽可能从图片判断),以及款识的书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