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只求速死 的前一句 > 第五百八十六章 受益者(第2页)

第五百八十六章 受益者(第2页)

朝廷在边郡往往处于劣势,不如权臣威势直接,因此边郡成了权臣重点经营的地带。

因已了解到不少情况,杨帆让人取来酒,让柏友荣消解郁气。

这时,段奎见杨帆为人宽厚,毫无严家人的诡诈,现场气氛真诚温馨,便也缓缓开口。

他称自己想说的话与柏友荣不同,柏友荣忠贞正直、黑白分明,而自己是商人,在商言商,从不卷入道义之事,也正因如此,像自己这样的人常是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

杨帆点头,想到徐洋、沈一石等“假商人”,他们靠严家党羽作为白手套发迹,发迹后又仗势欺压真商人。

段奎虽有安效良依靠,但安效良自身难保,段奎日子自然不好过,便笑着问他是否被摊派了重税。

段奎惊讶地看着杨帆,怔了许久才惊叹,称大明朝竟有为商人说话的大佬,自己活了四五十年从未见过。

他坦言杨帆说得没错,自己不该贪心去做玛瑙生意,别人发大财,自己却顶着七八个人的税。

但他此次想说的并非此事,不过两者有关联。

段奎长话短说,三年前他跟着昆明府几个行总去永昌卫看玛瑙,无意中发现一件大事。

他四下看了一眼,才继续说道。

“杨大人,您学问广博,应知晓皇太孙的下落。世人都说皇太孙在宫中焚死,小人也曾信以为真,可在永昌一个寺院,我却见到许多云贵的大人物在祭奠皇太孙,包括付友德、廖永忠、李文忠、俞通渊的后人,还有沐朝弼本人。”

段奎称自己知道此事的分量,当时就后悔不已,怕惹祸上身。

果然,看玛瑙时,几个行总让他出钱开矿脉,一股要十万两。

他因害怕称这是朝廷贡品,不可私采,对方却说那些大人物都有份,无需害怕,还说他既已祭奠皇太孙,便是一条船上的人,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当时财迷心窍,答应下来,当场出了五万两,后来又追加十万两,共十五万两。

可事情并未消停,昆明府一个杨姓行总后来称他们开的矿脉每年要交三万两税,这三年又花了十万两。

本以为能消停,年初又被要求给小阁老三年一次的孝敬,再出三万两。

段奎哭着跪倒,称自己只是个商人,求杨帆救救他,看起来确实被整得很惨。

杨帆不禁摇头,心想此人真有钱,扔了几十万两还像没事人一样,家里多半有金矿,何必去挖玛瑙?

这些矿税重如剥皮,他若不交,随时会被抓到昆明府毒打、抄家。

不过,段奎提到“祭奠皇太孙”时,杨帆着实吃了一惊。

他原本以为皇太孙只是个精神图腾,是靖难中站错队的勋臣与严家联系的纽带,如今看来,他们竟真的形成了团伙。

结合过往所见,杨帆心里清楚,这些勋臣后代多半是被严世藩骗了。

他们祭奠皇太孙虽不合法,但在嘉靖朝,本也不会招来大祸,只是他们恐怕根本不知道严家党羽和假商人打着他们的旗号在做什么。

严家总能拿捏住这些人,做什么都不忘扯虎皮、泼脏水,这些人若是知道内情,恐怕也不会参与其中了。

杨帆让段奎起来,称他只是误入歧途,并未犯罪,不必过于害怕,让他说说当时祭奠的详情,是否有牌位、祭文,说了些什么。

段奎颓然起身,坐下后仍十分懊恼。

平息片刻后说,当日之事自己永生难忘,牌位上写着“皇明太孙之神主”,有祭文,但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内容。

只记得他们提到“圣人之制”“燕逆”“反正”“阁老匡扶社稷”,还有李东阳、杨廷和等人。

他忽然想起,祭文是杨慎写的,那天杨慎也在场。

杨帆本还可惜没有祭文,听闻是杨慎所写,顿时喜出望外,脱口问。

“可是杨升庵?杨廷和的儿子,在永昌充军的那个?”

段奎予以肯定,还说。

“杨大人,当时,杨慎还当场祭拜了他父亲杨廷和,这一点,小人记得很清楚。”

杨帆心头一动,心想杨慎自负文采,写过的祭文多半会留底稿,打算路过永昌卫时去他寓所搜查,拿到祭文弄清究竟。

他随即让段奎把那天祭奠以及后来私采玛瑙贡品的事情写下来并按手印,叮嘱他只有说清楚,日后事情发作才能置身事外,段奎表示明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