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脾气素来温和,他娓娓道来。
“圣旨已让严嵩以首辅身份从祭,暂时应无大事。倒是我们,也要做点事情了。”
裕王被他的话提醒,立刻问道。
“难道,是要由我们,来写那祭文,按圣旨的意思来?”
李春芳微笑着说道。
“皇上,或许会让严嵩来写那祭文。”
裕王闻言,脸上露出尴尬。
他知道,自己对圣人学问的理解,远不如严嵩,若是让自己来写,恐怕会贻笑大方。
徐阶见裕王有些尴尬,立马解围道。
“王爷,不是祭文的事。“
他顿了顿,将话题引到了另一个方向。
“浙直总督府,先前收到佛郎机国的通牒,之后对方又鼓动十二国,一起向我大明宣战。此事,本难化解,加之严嵩称皇上和杨帆不尊圣人之道,才生出诸多怪象。”
“如今,杨帆成立公廨,审了一批倭寇,定了战争罪。《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已传遍天下。这事,做得对,也站得住脚。”
“十二国,先前说岛上是良民。杨帆找了胡宗宪,一起给各国,发了通书。礼部和内阁,暂时还没表态。臣以为,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他看向裕王。
“只要王爷同意,臣与春芳,就拟票,同意杨帆和胡宗宪的通书。再以内阁名义,指派礼部,正式驳回各国战书,称其毫无根据,主客司不予接受。”
李春芳在一旁心中暗叹,徐阶转舵之快,着实令人佩服。
他笑着说道。
“正该如此。与其在祭文上花心思,不如在国书上,斟酌如何用尧舜大道,晓谕各国。那祭文,让严嵩写,是很苦的,不过是皇上给他赎罪的机会罢了。”
裕王听了,瞬间明白了要点。
他点头道。
“二位先生辛苦了。这尧舜大道的旨意,本王拿捏不好,还请二位先生,费心处理。”
两个老头,当即商议起来。
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扳倒严家,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为大明,解决外患的好机会。
与此同时,镇海卫内,刘应节正带着属吏,在灯火下,审理着剩下的倭寇。
每汇总四百人,他就会刊印一批小册子,同时印发邸报,通过驿站系统,传遍全国。
每次,也照例给各国一份通报,由礼部派出使节,直达各国。
严嵩已然告病,徐阶当仁不让,再次主导内阁。
在他的带领下,各方配合之下,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
十余日后,琉球首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海风带着潮湿和咸腥,吹拂着首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