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却笑着解释道。
“谭先生,各国之所以投国书,其理由便是舟山岛上都是商民。如今,公廨已查明,并非如此。那他们的最后通牒和国书,便没了道理。由我们浙直总督府,这第一道关口,要求他们收回,合情合理。”
谭纶闻言,也觉得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杨帆见两人都已同意,便笑着对胡宗宪说道。
“既然如此,还请胡总督用印吧。”
胡宗宪起身,深深地向杨帆一拜。
“杨大人,此次相救之恩,胡某没齿难忘。你将我的名字从文书上抹去,省去了我无数麻烦,此恩,胡某无以为报。”
杨帆摆了摆手,说道。
“胡总督言重了。我们都是为大明效力,理当同心同德。”
随后,胡宗宪叫来书吏,将文书抄了十几份,并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杨帆也拿出公廨大印和自己的私章,盖在了文书上。很快,一切便办妥了。
文书办妥后,杨帆当即派人,将其中两份送往京师,一份送给各国使节,还托商人送了一份给琉球的索扎。
不久之后。
《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第一批刊印完成。数十万册小册子,堆满了刊刻行总的仓库。
杨帆让人将这些小册子,分发到江南四省各处驿站。
在州府县城,则让衙役们广为发放。
他还特意往京师运了几万份,投递到六部各司道衙门、驿站及会馆。
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攻势,正式拉开帷幕。
十余天后,京城依旧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
戒严令没有解除,但空气中的紧张感,已不像之前那般剑拔弩张。
连续数日的闷热阴天,让整个京城都显得有些焦躁。
街头巷尾,悄然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
杨帆在南宗有大动作、胡宗宪已死、舟山倭寇逃窜……真真假假,混淆视听。
午后的玉熙宫,门窗紧闭,仿佛进入了寒冬。
吕芳满头大汗,提着水桶,跪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擦拭着地板。
他时不时地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嘉靖没有打坐,他手持一柄拂尘,在长案前从容踱步。
长案上,摆着许多纸张和书页,排得极长。
那是从江南快马加鞭送来的《舟山公廨战争之罪警世录》清样,以及杨帆在南宗祭孔的祭文。
他已经看了近一个时辰,时而恼怒,时而愁苦。勉强看完后,他端坐在八卦台上,闭目沉思许久,才缓缓开口。
“吕芳,你如何看待此事?“
吕芳一怔。
印象中,嘉靖很少这样泛泛而问,向来都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他擦干了手,从容地回应道。
“回万岁爷,杨帆处决二百倭犯,人证物证俱在,并无不妥。“
嘉靖不悦地嗤笑一声,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声音里带着几分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