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收起脸上的笑意,语气诚恳地说道。
“下官今日前来,除了请教,还想与您商议,那诸国国书之事。”
胡宗宪一怔,没想到杨帆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
他看了谭纶一眼,似乎在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
杨帆没有理会两人的眼神交流,继续说道。
“十二国国书中,都称胡总督和俞大猷将军杀良冒功,与朱纨如出一辙,要求朝廷严惩。但天下人都清楚,那历港之战,实为下官所为。他们紧抓您不放,毫无道理。”
“如今,舟山岛上的外人,是盗贼,还是良民,已是十分清楚。十二国的国书,纯属一派胡言。”
杨帆的语气,变得有些严厉起来。
“下官以为,此事,不能再拖了。”
胡宗宪的脸上,露出了感激之色。
他知道,杨帆这是在替自己开脱,是在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下官斗胆提议。”
杨帆说着,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
“由身为浙直总督,对外第一道关口的您,驳回十二国的无理要求。下官则以阁臣和钦差身份,带头署名,写一份照会,附上案卷,通过总督衙门,递交给他们。如此一来,他们便无话可说。”
胡宗宪听完,哈哈一笑,再次看了谭纶一眼。
那眼神,仿佛在说。
“你看,我没说错吧?杨帆是来救我的。”
谭纶心中苦笑。
他知道,杨帆的办法,确实能让胡宗宪脱身。但杀了这么多人,十二国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这件事情,或许会闹得更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更大的风波。
但他又无法反驳,因为杨帆的话,句句在理,无懈可击。
胡宗宪感激地对杨帆说道。
“杨大人,你的办法,可行。”
说着,他转头看向谭纶,询问他的意见。
谭纶也笑着称赞道。
“杨大人如此有担当,令人感佩。下官以为,甚是妥当。”
杨帆见两人同意,便不再废话,将那份早已写好的文书,递给了胡宗宪。
“照会已写好,还请胡总督和谭先生看看,若可行,便请胡总督用印。”
谭纶凑过来,和胡宗宪一起查看文书。
照会严告佛郎机、朝鲜等十二国,称诸国此前以舟山之战为不义,送通牒、呈国书,称历港皆是诸国商民无辜遭戮。
而今,华洋公廨查明,官军围困的历港之人,多为诸国盗寇。
这些人,十数年来屡犯大明边境,交战尚且不论,却还杀掠百姓,战时杀民,即为战争罪。
如今,人证物证俱全,舟山公廨已于六月二十八日,审定首批四百人。
其中二百人,有战时杀民之实,已被枭首斩首。其余二百人,受杖刑后充军发配。
各国既以无稽之谈,提出无理要求,现要求收回通牒及战书,彼此回归旧约。
若执迷不悟,则悉听尊便。
文末署名舟山公廨大司寇、大明文渊阁大学士钦差杨帆及浙直总督衙。
谭纶看完,眉头紧锁。
他觉得,这件事,在有理与无理之间,难以界定。
他认为,各国已投国书,此事应由内阁和礼部回复,由浙直总督府回复,似乎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