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深沉多智,自然看得出杨帆成立舟山公廨的深层用意。
这不仅是为了审理倭寇案,更是为了狙击严党和十二国的邦交攻势,为变法争取时间和空间。
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隐忧。
“大人,公廨审理倭寇案,以王道行司法,以仁义正刑名,此为妙计。”
刘应节斟酌着词句,缓缓说道。
“但下官以为,此举影响力可能不足。世人未必能及时明白其中道理,严党和十二国的舆论攻势,恐怕难以压制。”
他抬头看向杨帆,眼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大明的百姓和士子,对于倭寇的仇恨,是发自内心的。
但对于严党和十二国的邦交攻势,他们却未必能洞察其中的阴谋。
若是公廨的审判,不能及时地影响到天下舆论,那么,这场围绕着孔孟之道和国际邦交的博弈,杨帆恐怕会落入下风。
杨帆听完,只是淡淡一笑,仿佛早已预料到刘应节会有此一问。
他胸有成竹地说道。
“我早已考虑到这一点。”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夜色,缓缓说道。
“这件事,本就具备舆论事件的新奇效应。只是大明信息传播较慢,不过,我自有办法。”
刘应节心中一动,连忙追问道。
“大人有何妙策?“
杨帆转过身,微笑着看着刘应节,一字一顿地说道。
“第一步,便是确保案卷无任何纰漏。第二步,我要举行一次……万人公审”
“万人公审?”
刘应节一怔,脸上写满了震惊和不解。
“大人是说,要让老百姓前来观审?”
“不错。”
“不仅要让百姓观审,还要将案子编纂成小册子和驿报,广泛发放。“
“小册子,便命名为《舟山公廨公审倭案:战争罪警示录》。我们要将案卷精简,找来画工,绘制证据、人像。红毛鬼、浪人、火绳枪、刻有倭寇名字的刀子……所有的一切,都要画得清清楚楚。还要配上刑状,让任何一个不识字的百姓,看了都能一目了然。”
刘应节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虽然对这种操作感到陌生,但心中却也明白,这是一种掀起舆情风潮的有效办法。
他忽然意识到,杨帆的手段,比他想象的还要凌厉。
这种办法,看似平常,但一旦声势扩大,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民间掀起滔天巨浪,压制严家和十二国掀起的风潮。
毕竟,老百姓的数量,远超缙绅,其声音一旦汇聚成洪流,便能淹没一切。
他心中暗自感慨,也难怪高拱和严嵩,会接连在杨帆这里吃瘪。
这种以舆论压制权力的手段,他们闻所未闻,更无从应对。
他看着杨帆,眼中充满了敬佩,也充满了期待。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杨帆倾斜了。
三日后,初秋的阳光洒在华亭县,丝绸交易栈码头人声鼎沸。
宽阔的码头上,一座崭新的衙门前,高悬着一块气势恢宏的牌匾。
红布之下,隐隐透出鎏金大字的轮廓,引得无数商贾、百姓驻足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