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补充道。
“需设奖惩制度。开荒亩数多者赏,懈怠者罚。屯垦卫的纪律必须比寻常卫所更严。”
欧阳必进则专注于耕架的改良。
“绞盘明日就能运到,还需铁匠打造专用犁头。好在义勇中有不少匠户出身者。”
夜深人静时,朱翊钧独自走出营帐。夜空中繁星点点,远处传来海浪拍岸的声音。
他深吸一口带着咸味的空气,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两个月后,华亭之围的阴影渐渐淡去,而金山卫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一道道沟渠纵横交错,将湿地之水引入曾经的盐碱地。改良后的耕架在田间隆隆作响,破开坚硬的土层。远处的坡地上,一排排新建的房屋整齐排列,炊烟袅袅升起。
这日清晨,朱翊钧正在检阅新到的农具,一名亲兵匆匆跑来。
“大人,杭州来报,赵士桢大人的火炮已经到了!”
朱翊钧大喜。
“多少门?”
“六十门重炮,还有一千支火枪!”
朱翊钧立即召集众人商议。
张居正提议。
“葫芦山水寨最为紧要,应优先加强。”
“正合我意。”
朱翊钧点头。
“六十门炮中,四十门运往水寨,二十门留在金山卫。火枪分发各屯垦卫所,加强自卫能力。”
刘应节主动请缨。
“下官愿负责炮台建造事宜。”
欧阳必进笑道。
“有刘将军坐镇,倭寇必不敢来犯。”
火炮运输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朱翊钧站在新建的瞭望台上,望着远去的车队,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有了这些火炮,俞大猷的水师战力将提升数倍,沿海安全更有保障。
当最后一门火炮被安放在金山卫新建的炮台上时,朱翊钧亲自试射了一发。
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云霄,远处的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水柱。
“好炮!”
朱翊钧赞叹道。
“赵士桢果然名不虚传!”
张居正站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些利器,加上屯垦卫的建立,东南沿海可保无虞矣。”
夕阳西下,朱翊钧与张居正并肩走在新建的田埂上。沟渠中的清水汩汩流淌,浸润着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远处,义勇们收工归来,歌声在暮色中飘荡。
“张阁老,您看这地,明年能种什么?”
朱翊钧问道。
张居正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掌心搓了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