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人果然机敏。来人,速去水寨取绞盘来!”
一名亲兵领命而去。
朱翊钧望着眼前这片不毛之地,仿佛已经看到了金黄的麦浪。
他转向刘存义。
“义勇们安置得如何了?”
刘存义抱拳道。
“回大人,已按卫所编制整编完毕。五个百户组成一个千户所,三个千户所组成一个卫,共三千人。住房正在搭建,选在背风的小丘后方。”
“好!”
朱翊钧满意地点头。
“这些屯垦卫与寻常卫所不同,重在开荒种地。纪律必须严明,协作必须紧密。”
张居正若有所思。
“这种屯垦卫确实不该归兵部管。待日后变法有成,可在户部下设屯垦司专管此事。”
众人正商议间,刘应节带着几名亲兵从海边走来,官靴上沾满了泥浆。
这位年轻的将领眼中带着兴奋的光芒。
“诸位大人!”
刘应节行礼后迫不及待地说。
“下官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在近海设置浮障,用浮木和绳网拦住海域。
这样既能阻挡倭寇的小船靠近,又能减缓佛郎机炮弹的威力。”
他蹲下身,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示意图。
“浮障后方可搭建固定炮台,形成梯次防御。倭寇若来犯,必先过浮障一关,待其受阻减速,正是我炮台发威之时!”
欧阳必进拍掌赞叹。
“妙计!刘将军不愧是我大明良将!”
朱翊钧仔细看着地上的示意图,突然问道。
“浮木从何而来?”
“回大人,下官勘察过,上游有片杉木林,可伐木扎排。”
刘应节胸有成竹。
“绳网可用渔网改造,沿海渔民多有此物。”
张居正捋须微笑。
“如此一来,金山卫可攻可守,屯垦防御两不误。”
夕阳西下,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朱翊钧站在高处,望着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心中豪情万丈。
他转身对众人道。
“今日定下章程,明日便开工。三个月内,我要看到这片盐碱地变成良田!”
众人齐声应诺。当晚,临时搭建的营帐内灯火通明,朱翊钧与张居正、欧阳必进等人挑灯夜战,细化各项计划。
“义勇分为三班。”
朱翊钧指着地图说。
“一班开渠引水,一班搭建房屋,一班协助改造耕架。轮换作业,不得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