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那老东西仗着权势强抢民女,我表妹就是被他府上管家逼死的!”
旁边一个年轻书生咬牙切齿,手中的茶碗捏得咯吱作响。
街头巷尾,类似的议论此起彼伏。
百姓们对董郭袁三人谈不上多恨,只有董份因为好色和狡猾而被人诟病。
听闻董份被斩首弃市,百姓无不叫好。
更令人惊异的是,一口气革职将近二百人,这在百年未见,京城街头巷尾都感到大明中兴似乎也不完全是空谈。
朱翊钧这天去王恭厂的路上,听到太多议论,已经感受到一股焕然一新的气氛。
虽然这种气氛还不浓烈,但已经隐隐浮现。
“大人,前面就是王恭厂了。”
随行的侍卫低声提醒。
朱翊钧点点头,目光扫过街道两旁。几个小贩看到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行礼。
这种变化很微妙,百姓们对朱翊钧的议论从之前的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主角,他一路上也是感慨万状。
“百姓自古以来都被压抑着啊。。。”
朱翊钧在心中叹息。
他明白,百姓偶尔出了那么几个人,就会把他神化。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这种人太少。
跟封建官僚斗,自古以来没有几个赢的,也许能赢一时,但早晚还是要被翻盘。
所以,百姓对朱翊钧这类人,从来都是不看好的,虽然万分同情,却始终都不敢相信会有郅治的一天。
不过,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个道理——要为百姓做事,第一位的就是要强,比恶人强!这才是良治善治的第一要义。
只有强,才会给百姓以信心。
“大人!”
王恭厂门口,赵士桢早已等候多时,见朱翊钧到来,连忙上前行礼。
“免礼。”
朱翊钧摆摆手。
“火枪造得如何了?”
赵士桢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回大人,已经造出了七百支,比预计的还多了一百支。”
朱翊钧眼前一亮。
“带我去看看。”
进入工坊,一排排崭新的火枪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散发着金属特有的冷光。
朱翊钧拿起一支,仔细检查枪管、扳机和火门,满意地点点头。
“好!很好!”
他拍了拍赵士桢的肩膀。
“你做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