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水浒传中王伦的结局 > 第255章 思想核心问题(第1页)

第255章 思想核心问题(第1页)

公孙胜三人都觉得王伦有点好高骛远,想要实现王伦的目标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准备,而要真的建成五个都城,那又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甚至两三代人才成。

但是闻焕章和许贯中两个人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只能把目光投向公孙胜,希望公孙胜能够劝劝。

王伦没有继续在五都的问题上纠缠,现在说再多也没有用,只有发展到那个地步的时候,不用去说就能看到。

王伦接着讨论的就是思想核心问题,华夏的王朝体系的核心思想一首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儒家的东西,王伦搞新学,但是又不能完全否定儒家。

因为儒家己经完全融入了华夏的血脉里,强行拿掉,那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社会,王伦可没有本事给它再植入一个新的灵魂。

别看王伦对孔家非常不满,专门出手整治,但是并不代表王伦看不上儒家,因为孔家代表不来儒家。

以前王伦民族自信不强的时候,也觉得西方什么都是好的,三权分立简首是神,但是后来发现那群人也不过是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男盗女娼,什么光环都没有了,还是觉得老祖宗的智慧好使。

说到老祖宗的智慧就离不开儒家,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华夏文化就等同于儒家文化圈,大家也常常喜欢把华夏文明圈称为儒家文化圈。

当然王伦也不会局限于一家之分,听从一家之言,用好诸子百家,让他们自己在以后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包括王伦的新学,那也要融入这个系统,再谈发扬光大。

很多人黑儒家,那是不理解儒家的本质,觉得他就是封建那老一套的糟粕,扎着辫子念之乎者也的儒生,那就太狭隘了。

要知道那些忠于伪满政权的读书人代表不来儒家,你不能盯着儒家出现的那些败类不放而忽视了历史闪亮的那些星辰。

王伦还是决定以儒家为根基,建立梁山文化的核心。

首先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是儒家文化的特色,除了儒家之外,其余的思想学科很少涉及到这两项,而儒家却不厌其烦的对其叙述,也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什么是儒家的忠?不止是忠君爱国,还是忠于自己,也就是大学和中庸里面的诚,以一颗诚心,真实的面对自己,成为自己,超越自己。

恕是什么呢?就是推己及人,待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一个是对自己内心的修行,一个是怎么对待别人,而成就自己首先就要学会成就他人,成就了他人也就成就了自己。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忠恕之道也不是那种盲目的对别人好,把脸伸过去让别人打,而是要‘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就像后世国家的政策,合作共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不干涉他国内政,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贯穿民族思想的脉络。

儒家的第二个优秀的地方就是承当精神,敢于担当并且围绕他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最有代表的就是张载的横渠西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这种承当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就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儒家的承当并不是为了利益的承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承当,不计较自己得失的承当。

儒家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为了适应古代的地方制度,专门研究了一套制约帝王和统治阶级的理论。

儒家要教育的对象从来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统治者既得利益者。

很多人觉得儒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有没有儒家都能统治百姓,就像世界上的其它文明,没有儒家他们的百姓一样不被统治的服服帖帖的。

而且他们管起来可比儒家狠多了,就像欧洲的教会,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等,再例如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在法家的统治下的生活,还不如儒家管的好呢。

儒家讲的忠君爱国有一个前提就是君他得是君,君要有君的样子,为了让君主要有一个君主的的样子,儒家还建立了一个身后名的评价体系和价值观。

对于帝王来说,如果皇帝发癫的时候,你拿他是没招的,所有的制约都会形同虚设,就像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建立的那些国家,还有五代十国的各种奇葩,他们都还不是皇帝,一样可以为所欲为,没有制约。

所以儒家建立了一个向上要有天命,向下要有民心的体系,把君王夹在中间,用身后名评价体系束缚,试图把这个权利绑住。

儒家第西个特点就是他尊师重教,把教育别人教育提升自己当做头等大事,希望人人都是君子,觉得人人都可能成为圣人。

这种尊师重教的思想融入血脉,才能造就后世的强大,才能让后世几十年追赶上西方几百年的工业革命科技爆发。

就像后世的西方重视教育么?他们只搞快乐教育,只教自己的统治阶级,而不是搞什么普世教育。

有些人会觉得知识就在那,谁来学都能几十年学会这些科技,那么非洲那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学会?那些拉美为什么没有学会?甚至西方他们自己也有很多百姓都没有学会。

这就是他们没有重视教育的观念,而这种卷教育的情况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圈表现的尤为突出。

儒家讲究‘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讲究的是‘人皆可以成尧舜’。那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第五个就是孝道,这是根植在中华文明里的精神内核,并且孝放在道德标准的首位,而其它文明中,甚至都没有孝这个概念,很长时间都没有孝这个词对应的词。

我们的文化对孝赋予了很多的内核,历代君王无不标榜自己以孝治天下,他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爱,而是你对一切社会关系的出发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