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分怎么说,毕竟这条客车生产线上不只有海狮一个车型,还有宏运7座、9座、12座等等。
鸿途客车和宏海客车不在流水线生产范围内,也没办法上流水线。
钢汽主管技术生产工作的副厂长王志笑着介绍道:“要不是学人家的技术,我们还真搞不定这简单的平滑门。”
“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啊。”
李学武伸手拉了拉较为轻便的车门子说道:“要是有缓冲锁就更好了。”
“您得说电动车门更好。”
邝玉生站在一旁玩笑道:“得给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否则要懈怠了。”
“谁说我们会懈怠??”
钢汽厂长吕源深看向他笑骂道:“要懈怠也是轧钢厂懈怠了,我们厂朝气蓬勃呢。”
“呵呵呵??”今天来调研的干部们见两人斗嘴,纷纷笑出了声。
李学武也是笑着,脚踩着踏步上了车,切实感受了一把客车的乘坐体验。
说真的,这个年代座椅技术真是卡在了脖子上,海绵是唯一的缓冲层了。
再高级一点的汽车,充其量在海绵的下面叠加一层弹簧网。
高铁都坐过吧,刚铺开网络的时候车上的硬座并不硬,其实挺舒服的。
后来呢?硬座真硬。
你要说跟绿皮火车相比呢?
都一个揍性,因为乘坐的人多了,再有弹性恢复也白扯,早就压实了。
这个年代的汽车座椅也一样,时间久了屁股下面像是坐了块石头似的。
不过再怎么挑剔,这台车也是国内第一款具备载货和载人功能的中型客车。
宏运只能算小型,宏运12座只比海狮少了一个座椅,但空间大小不一样。
即便是拓展到了12座,它也是宏运,13座的海狮还有个名字叫宏观。
钢汽生产的汽车,凡是备案出口的,都会拥有两套名字。
一套是供应国内,一套是供应国外,名字不同,内部设置也不同。
倒不是说内部构造和配置不同,而是有的国家用左舵,有的国家用右舵。
这玩意儿就有点奇葩,世界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就应该敲死了汽车到底应该是左舵还是右舵。
这就像发明豆腐脑的人应该从最开始就强调吃咸卤还是甜卤一样。
“这台车有其他版本吗?”
邝玉生从另一边坐了上来,对下面的吕源深问道:“比如更好的配置。
“没有,这台车不需要。”
吕源深看着每次都要跟在李学武屁股后头狐假虎威想要当领导的邝玉生,心里撇嘴,嘴上不能影响了团结。
他主动介绍道:“想要更好的配置,可以选择鸿运,或者宏运9座改造,没必要在宏观上下工夫。”
“这台车就是中大型客车的补充。”李学武跳下车讲道:“以后通勤方便了,先给辽东各工业企业配十台,省的老吵吵坐不下。”
“给我们一台吧。”跟着来的王亚娟也相中这台车了,笑着说道:“改造一下,这就是标准的新闻采访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