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出了宣武门,眼中的世界立时鲜活起来。
内城里不常闻见的牛粪味道,在外城夹杂着新鲜的草腥气往鼻孔里钻,连带着陈迹也活络起来。
他不再顾忌仪表,就像是在洛城安西街时那样将袖子挽起,将衣摆一。。。
海潮退去,沙滩上留下蜿蜒的水痕,如同岁月刻下的掌纹。那棵茉莉树的香气随风扩散,穿过山谷、溪流、村落,最终渗入一座破旧的驿站。驿站墙角堆着半卷泛黄的竹简,上面墨迹斑驳,依稀可辨“南溟志补遗”四字。
一个流浪说书人蜷在角落打盹,怀里抱着三弦琴。梦中,他听见有人低声诵读:“……信冢之下,非止七魂,实有三十六柱心灯,皆以血誓为引,镇压遗忘之渊。”他猛地惊醒,冷汗浸透衣衫。窗外月光正照在竹简残页上,一行新浮现的文字缓缓显现:
**“程素衣,乌陵女祭,持灯守夜十八载,终殁于地脉崩裂之夜。其魂不散,因执念未熄??她尚有一子,流落人间,不知姓名。”**
说书人颤抖着伸手触碰那行字,指尖竟传来温热,仿佛刚写就的墨还未干。他喃喃道:“程素衣……这名字我听过,在哪听过?”记忆如雾中行舟,忽明忽暗。他只记得幼时母亲每逢雨夜,总会对着一盏油灯低语:“孩子,若你父亲还活着,定会告诉你娘亲的名字。”
他从未见过母亲流泪,但那一晚,灯芯爆裂,她突然跪倒在地,哭得像被整个世界遗弃。
此刻,他忽然明白??那盏灯,是忆灯;那名字,是他一生未曾出口的呼唤。
他抓起三弦琴,冲入夜色,奔向最近的忆灯塔。他知道,只要将这个名字录入归名园碑林,或许就能唤醒更多沉睡的记忆。而他自己,也许终于能回答那个缠绕半生的问题:我是谁的孩子?
与此同时,小茉站在京城最高的忆灯塔顶端,手中握着一枚新制的贝壳铃铛。这是她根据童年记忆复刻的,与母亲留下的项链同源。每当风起,铃声清越,竟能引动方圆十里内的灯火微微震颤。
“它不只是信物。”她对身旁的陈砚说,“它是钥匙。当年母亲用它唤醒海底宫殿,如今我们用它连接所有‘未名者’的回响。”
陈砚望着远方连绵的灯火,声音低沉:“可念安再也记不起你母亲了。”
“但她还记得故事。”小茉轻声道,“这就够了。记忆可以丢失,但共鸣不会消亡。只要还有人愿意听,那些名字就不会真正死去。”
话音未落,铃声骤响。
不是风吹,而是某种来自地底的共振穿透岩层,直抵塔基。整座灯塔的火焰同时转为幽蓝,空中浮现出无数细碎光点,排列成一条螺旋路径,指向西北方向??正是当年清忆司总坛所在之地,如今已化作荒原废墟。
“他们想带我们去那里。”小茉闭目感应,“不止是七位英灵,还有更多……数不清的意识在召唤。”
陈砚皱眉:“清忆司遗址早已被封印九重,连苏挽晴都说过,那里埋着‘不该醒来的东西’。”
“可如果那东西本就是被强行沉睡的呢?”小茉睁开眼,目光坚定,“我们找回了名字,却还没揭开真相。为什么清忆司要抹除记忆?仅仅是为了控制人心吗?还是……他们在害怕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入十年来所有人刻意回避的沉默。
次日清晨,一支新的队伍悄然出发。除小茉和陈砚外,还包括五位从全国各地遴选的年轻忆师、两名史官后裔,以及那位流浪说书人??他在提交“程素衣”之名后,当晚便梦见自己身穿祭司长袍,立于一座倒悬的庙宇之中,脚下是翻滚的黑雾,耳边回荡着三百年前的誓言:
“吾等自愿封名,只为护一人周全??她将背负所有记忆,成为最后的执灯者。”
他不知道那人是谁,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前行。
穿越北境雪原时,暴风骤起。队伍被困于一处古老洞窟,壁上刻满奇异符号,竟是失传已久的“古忆文”。小茉取出贝壳铃铛轻摇,符文竟逐一开始发光,拼凑出一段铭文:
>“当万灵录重光,
>当三十六灯齐燃,
>当无字童谣再响,
>沉眠者将启唇,诉说被掩埋的初愿:
>我们不是叛徒,而是守誓之人。
>清忆司非敌,乃囚笼中的同谋。
>真正的敌人,从未现身。”
众人骇然。
陈砚盯着最后一句,久久不语。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念安在仪式前夜曾问过苏挽晴一个问题:“当年你们为何失败?”
苏挽晴当时只是摇头:“不是失败,是选择。我们选择了让历史看起来像失败。”
如今,这句话终于显露出它深藏的锋刃。
队伍继续北行,抵达清忆司遗址那日,正值春分。天空裂开一道银线,与十年前念安所见的“散魂引”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次银光并未消散,而是缓缓垂落,化作一道阶梯,通向地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