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元璋的宠臣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苦水(第1页)

第二百二十二章 苦水(第1页)

见方孝孺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自己,眼睛里甚至都还仿佛闪烁着一股莫名的精光。

李可也是深知,自己其实也谈不上什么辩论高手,立马便找了个借口,一边走,一边道:“其实,我不太喜欢与人辩论。”

。。。

暴雨倾盆的深夜,雷声在钟山之巅炸裂如鼓。存真阁内烛火摇曳,映得墙上那幅《匠人十问》碑文忽明忽暗,仿佛字句也在呼吸。阿禾伏案整理新收的学生论文,指尖划过一行行稚嫩却坚定的文字:“机器非奴役之具,乃解放之力”“算法可算天象,但不可断人心”。她轻轻吹灭油灯,在黑暗中闭目静坐。十年了,她早已学会在喧嚣之后寻得片刻安宁。

翌日清晨,雨势渐歇,金陵城外蒸腾起一片白雾。允文学院的操场上已站满了人。今日是“平民创新奖”揭晓之日,也是工部首次将工匠授勋仪式移至民间举行。朱文奎亲自主持,未着龙袍,只穿一件青灰布衣,胸前别着一枚由回收铜片打造的徽章??那是去年一位聋哑少年设计的“无声警铃”原型零件。

“我们曾以为,治国靠的是律令森严、等级分明。”他在台前开口,声音不高,却透过扩音喇叭传遍全场,“可这些年我才明白,真正支撑这个国家的,不是宫墙里的奏折,而是你们手中的图纸、田间的稻穗、病床前的一碗药汤。”

话音未落,礼炮三响,红绸揭开,一座通体漆黑的金属雕塑立于广场中央:一只粗糙的手掌托起一颗齿轮,齿轮中心嵌着一粒稻谷,下方刻着八个大字??**民智所向,国运所系**。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来自广西的村医李青山拄着拐杖上前领奖,他设计的“便携式疟疾检测仪”已在三十个疫区村落投入使用。他站在台上,声音哽咽:“我七岁那年高烧不退,是苏大夫用一支针救了我。如今我能把她教给我的东西,变成更多人的命,我觉得……我也成了光。”

就在此时,一名驿卒策马狂奔而至,泥浆溅满裤腿,滚鞍下跪,双手呈上一封急件。信封上盖着三重火漆印:工部、兵部、钦天监联署。

沈清澜接过拆阅,脸色微变。

“黄河决堤?”朱文奎低声问。

“不是。”她摇头,“是洛阳地动,震塌了一座古墓,出土了一批铁匣。经开封查验,里面全是建文年间被焚毁的《格物志》残卷副本??原来当年齐泰早有预感,命人在终南山秘密抄录备份,埋藏地下。”

全场骤然寂静。

这些书稿不仅记载了失传多年的机械图谱,更有一份完整的“蒸汽动力民用化路线图”,末尾附言赫然写着:“若后世有明君能容此技,则天下可无饥寒;若仍以奇技为乱政之源,则吾辈之学,宁沉九渊。”

朱文奎久久无语,最终命人将铁匣护送至允文学院,当众开启。数十名学者围坐一圈,小心翼翼展开泛黄纸页。有人认出其中一幅图竟是现代水泵的核心结构,只是标注方式不同;另一张纸上画着类似风力磨坊的装置,旁边批注:“西北苦旱,此物可代人力百倍。”

“他们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一名老教授颤声道,“可那时候,没人肯听。”

三天后,朝廷下诏:重启《格物志》整理工程,设“遗慧复原局”,面向全国招募通晓古文与工技之人。报名者如潮水涌来,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匠人,也有私塾出身的女学生,甚至有一位盲人凭借惊人记忆力,能背诵整部《周髀算经》,并推演出其中隐藏的天文算法。

与此同时,苏婉儿再度南下,前往岭南处理一场突发疫情。此次病状诡异:患者初为发热乏力,继而皮肤出现紫斑,数日内便呼吸衰竭。当地郎中束手无策,百姓传言是“机巧之气冲撞神灵”,竟有人自发砸毁村中刚装上的自来水管道。

她在疫区连熬七夜,终于从病人痰液中发现一种奇特微生物。借助新配发的显微摄影设备,她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清晰的杆菌影像,并命名为“赤痕菌”。随后联合太医院与允文学院生物组,迅速研制出抗毒血清,采用低温运输法送往各村。

为消除恐慌,她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在集市搭台直播治疗过程。镜头对准病房,百姓亲眼看见注射血清后的病人逐渐退烧、睁眼、说话。她对着摄像机说:“这不是魔法,是观察、实验、验证的结果。你们看到的每一针,都经过三百次失败才换来这一次成功。”

消息传开,民心渐安。更有年轻学子自发组织“科学宣讲队”,背着投影仪走村串寨,播放简化的疾病原理动画。有个孩子看完后举手问:“姐姐,那细菌是不是就像蚂蚁那么小?”讲师笑着点头,他立刻转身对母亲喊:“妈!咱们家厨房得再扫一遍!”

这一幕被记录下来,送入宫廷。朱文奎看着影像,忽然笑道:“这才是真正的教化??不在经书里,而在一个孩子的惊呼中。”

然而,风波并未止息。

夏至前后,北方边境传来异动。一支游牧部族突然越界劫掠,烧毁驿站,截杀使臣。但他们行事怪异:不抢粮草金银,专毁铁路信号塔与气象观测站,且每破一处,必竖立一根缠满符纸的木桩,上书“还我苍天清净”。

锦衣卫深入调查,发现幕后竟是一名自称“天道行者”的道士统领。此人原是前燕王府术士门徒,自幼修习谶纬之学,坚信“机巧兴则天地怒,雷火降则王朝崩”。近年来借灾荒频发之机,在边疆广收信徒,宣称唯有摧毁一切“非自然之物”,方可平息上苍震怒。

更令人忧心的是,他的言论竟在部分底层民众中引起共鸣。有人写信至御史台质问:“陛下日日讲科学,可为何去年洪灾还是死了人?机器救得了多少命?”

朝堂之上争论激烈。主战派主张立即出兵剿灭,以儆效尤;主和派则认为此举实为思想之争,武力镇压只会激化矛盾。

最终,沈清澜提出一策:“与其让他们怕机器,不如让他们懂机器。”

她亲自带队北上,携一台便携式气象雷达、一套地震预警模型、一辆改装过的医疗急救车。沿途每至一地,便召集百姓开“真相大会”。她不带兵卒,不设高台,只在空地上铺开图纸,现场演示如何用气压计预测风暴,如何用水位传感器提前察觉山洪。

一次会上,一名老农质疑:“你说这些铁盒子能知天意,那它能不能告诉我明天会不会下雨?”

“不能百分百。”她坦然道,“但它能告诉你概率。就像你种地看节气,我们也看数据。昨夜模型显示东南风增强,云层积聚,降雨几率七成??所以我今天带来了雨具。”

话音刚落,乌云压顶,大雨倾盆而下。众人惊愕四顾,只见她打开后备箱,取出数十件防水斗篷分发。那一刻,许多原本冷眼旁观的人默默接过了衣服。

那位老农呆立良久,忽然跪下磕头:“先生,我不是拜你,我是拜这能预知风雨的道理。”

一个月后,“天道行者”被捕。面对审讯,他冷笑不止:“你们用机关迷惑人心,迟早遭报应。”

沈清澜却让人把他带到黄河防洪指挥所。正值汛期,大堤告急,指挥部正依据卫星云图与水文模型调度百万民众撤离。她指着屏幕说:“你看,这不是迷信,是千万人用性命换来的规律总结。你若真敬天畏地,就该看看我们现在是如何护住百姓的。”

那人沉默良久,忽然问道:“你们……真的没请神官做法吗?”

“没有。”她答,“我们请的是数学、物理、地质学。”

最终,他被判处十年劳役,参与黄河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半年后,他在工地写下一封信:“我一生求通天地,却不知真正的通达,不在焚香祷告,而在每一根埋入地下的传感器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