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她的所有字体 > 风暴前夜 裂痕与微光(第2页)

风暴前夜 裂痕与微光(第2页)

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油然而生。

但我知道,在这个资本和流量至上的圈子里,我人微言轻,无法改变制片方的决定。我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她的冲击。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编辑发来的信息,语气焦急:

“林老师,冒昧打扰。苏晴那边状态非常不好,坚决拒绝出席任何活动。您看……是否方便……帮忙劝劝?或者,在后续的采访中,如果媒体问起原作者相关,能否帮忙美言几句,转移下焦点?实在拜托了!”

看着这条信息,我沉默了。

劝她?我怎么可能去劝?那等于是在亲手摧毁我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脆弱的信任。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那种被逼迫的感觉对她意味着什么。

而替她美言、转移焦点……这或许是我唯一能做的。

我回复周编辑:

“周编,我理解您的难处。但劝说的话,请原谅我实在无法开口,这对苏老师太残忍。至于采访方面,请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会尽力维护苏老师的隐私和意愿。”

放下手机,我心里有些沉重。

我知道,这次媒体风暴,对于躲在幕后的苏晴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而我能为她筑起的堤坝,实在太过薄弱。

下午,是一场我和陈灏的双人专访。采访的记者很专业,问题也大多围绕角色和剧情。但当谈到角色创作灵感时,记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了原作者。

“我们都知道叶文婧这个角色非常独特且充满魅力,听说林夕老师在塑造过程中和原作者苏晴老师有很多交流?能谈谈苏晴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吗?她对您的表演有什么影响?”

果然来了。

我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心思电转。陈灏也看向我,眼神里带着一丝看好戏的意味。

我斟酌着措辞,语气诚恳而尊重:

“苏老师是一位对作品和角色拥有极大真诚和热情的创作者。她对于叶文婧这个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仿佛能透视角色的灵魂。我们在邮件中有过一些关于角色内核的探讨,她的很多见解,比如关于‘内在引力坍塌’、‘认知维度差异’等概念,都让我受益匪浅,帮助我更好地触摸到叶文婧的内心世界。”

我将焦点完全集中在“创作者”和“作品”本身上,回避了任何关于苏晴个人性格或状态的描述。

记者似乎不太满意,追问道:“听起来苏老师很神秘啊?我们都很期待能在宣传活动上见到她本人呢?她会不会有什么惊喜亮相?”

我笑了笑,巧妙地将话题引开:“苏老师更习惯专注于幕后的创作。我想,她最希望的,还是大家能更多地关注《星墟》这个故事本身,关注叶文婧和所有角色在星海中的命运。至于惊喜嘛……”我看向陈灏,适时地将话题抛给他,“也许陈老师知道些什么内幕消息?”

陈灏愣了一下,随即接过话头,开始谈论起他对男主角的理解和拍摄趣事,将关于原作者的话题轻轻带过。

采访结束后,陈灏在收拾东西时,状似无意地对我低声说:“挺会打太极啊,林老师。”

我假装没听出他话里的其他意味,只是平静地回答:“尊重创作者的意愿,是应该的。”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更多的采访,更多的镜头。我无法每次都完美避开,也无法阻止外界对苏晴的好奇与窥探。

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在她与这个喧嚣的世界之间,竖起一道微弱的、却是我所能给予的全部的屏障。

晚上回到酒店,我犹豫再三,还是给苏晴发了一封邮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宣传的烦扰,只是像往常一样,分享了我今天对叶文婧某个场景新的表演体会,并附上了一张从片场拍的、夜晚天空的照片——照片上,透过城市的光害,依稀能看到几颗特别明亮的星辰。

我在邮件最后写道:

“每当仰望星空,总会想起叶文婧,想起她面对浩瀚未知时的那份孤独与勇敢。这让我觉得,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我没有期待回复。我只是想告诉她,在这个纷扰喧嚣的背后,依然有人,在认真地、珍视着她所创造的那个世界。

风暴正在积聚。

但在风暴的间隙,依然有微光,在固执地闪烁。

我不知道这微光能否照亮前路,能否驱散她心中的恐惧。

但我愿意,成为那执灯的人之一。哪怕只能照亮方寸之地,哪怕光芒微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