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盛夏到深秋的文案 > 冰层下的微光(第3页)

冰层下的微光(第3页)

那一瞬间泄露出的、与他整体冷静、掌控全局氛围极不协调的细微慌乱与失控,虽然如同暗夜中划过的电光石火般转瞬即逝,快得让人无从把握,却被沈知时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精准地捕捉、放大,并在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林叙那声冰冷的、带着明确划界意味的“沈老师”,那句客套到极致、将过往一切轻易抹去的“好久不见”,像恼人的、无法驱散的回声一样,在他脑海里反复盘旋、放大,带着冰冷的嘲讽。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走廊里冰凉的、掺杂着清洁剂淡淡柠檬气味和人群余温的空气,涌入肺腑,带来一阵微弱的刺痛感。

他试图用这冰冷的现实感,强行压下心头那份强烈的、如同潮水般涌来的失落和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吞噬的陌生感。

不行,不能就这样下去。如果任由这种刻意的、冰冷的、带着无形尖刺的疏离持续蔓延、冻结,如果他们之间那道刚刚因为工作关系而裂开一丝缝隙的冰封鸿沟,不及时尝试去填补、去跨越,那么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直至成为无法逾越的天堑,将所有的过往与可能的未来,都彻底隔绝在两个世界。

就在这时,林叙的身影从会议室门口出现。他简洁地、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婉拒了另一位上前想要继续就某个技术细节寒暄、攀谈的专家,步履沉稳却带着明确目的性,朝着电梯厅的方向径直走来。

脸上依旧是那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仿佛覆盖着永冻冰层的冷峻模样,目光平视前方,对周遭投来的或欣赏、或探究的目光视若无睹,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与存在,都与他无关,他只是行走在自己独立的、封闭的轨道上。

沈知时不再犹豫。他站直身体,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却沉重无比的重负,从那片相对安全的、可供他观察与躲藏的阴影里主动走了出来。

步伐坚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心,正好不偏不倚地挡在了林叙前进的、笔直的路径之上,像一艘突然驶出港灣的小船,意图拦截一艘看似冷漠坚定的航船。

“林博士。”沈知时的声音响起,在相对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因紧张而产生的细微紧绷,声线比平日略显低沉。但他努力地调整着呼吸,让语气听起来尽量清晰、平稳,符合一个严谨的项目合作者应有的身份和态度。

林叙的脚步猛地顿住,像是高速运行的精密仪器骤然被切断了动力源,所有的动能瞬间凝固。

他显然完全没有预料到沈知时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以这种方式特意等他,镜片后那双深邃如同寒潭的眼睛瞬间锐利起来,瞳孔微缩,如同两束功率强大的、冰冷的探照灯光,毫无保留地、带着审视意味地打在沈知时的脸上,仿佛要穿透皮囊,直抵灵魂深处。

那目光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被打断行程的不悦,以及一丝清晰可辨的、被冒犯边界感的不适。

那份沉静的、冰冷的、生人勿近的强大气场瞬间以他为中心扩散开来,如同无形的力场,牢牢地笼罩了两人之间这狭小的、骤然充满张力的空间,带着几乎令人窒息的无形压迫感。

沈知时感到一阵强烈的心悸,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几乎要在这冰冷而具有穿透力的目光下本能地退缩,想要转身逃离这令人不适的对峙。

但他强迫自己站稳脚跟,如同钉子钉入地板,强迫自己迎视着那双深潭般望不见底、读不出情绪的眼睛,感觉到自己的手心正在微微地、不受控制地沁出湿冷的汗意,指尖有些发凉。

“关于刚才会议上您提到的数据接口规范和实时传输频次的问题,”沈知时迅速开口,语速稍快,像是怕被打断,将话题牢牢地、急切地锁定在纯粹的工作范畴,这是他此刻唯一能找到的、最安全可靠、也最不易被拒绝的锚点,“我这边仔细复盘了一下,还有一些具体的实施细节和可能存在理解歧义的地方,想跟您再当面确认一下,确保我们双方的理解完全同步,思维同频,避免后续协作流程中出现任何不必要的偏差或延误,影响整体项目进度。”

他举起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适时亮起,上面清晰地显示着正是林叙汇报PPT中关于数据需求的那一页详细截图,用无声的证据表明自己并非没话找话,而是确有亟待厘清的公事。

林叙的目光在那平板屏幕上停留了或许只有一秒,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在评估这份“公事”的真伪与价值。

他紧绷的、线条冷硬的下颌线条似乎几不可察地放松了极其细微的一丝,虽然脸上的表情依旧没有任何暖化的迹象。

他微微颔首,幅度小得几乎难以察觉,语气依旧是那种公事公办的、标准的、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疏离,但至少,他没有立刻冷着脸、一言不发地绕开他,这已算是一种进展:“当然可以。是什么具体问题?”

他的声音低沉,在相对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个字都像冰珠落地,敲在寂静而紧绷的空气里,激起无形的涟漪。

沈知时暗自、深深地、不动声色地松了一口气,仿佛闯过了第一道无形的、布满荆棘的关卡。他立刻切入正题,问题非常具体且专业,显示出他做足了功课:“主要是关于InSAR差分干涉图关键点数据流的具体定义和动态选取逻辑。您方案中明确要求的是每小时一次的、特定‘关键点’的位移矢量数据流。我想确认,这个‘关键点’的具体选取标准和后续调整机制——是完全基于您模型初期预设的、理论上的应力集中区域坐标,固定不变;还是需要我们数据融合团队结合实时形变监测的实际结果,进行动态识别与反馈给您,再由您方来最终指定、确认和动态调整名单?”

他的问题直指核心,清晰明了,显示出他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对技术细节的严谨态度,也试图将协作模式引向更灵活、更精准的方向。

林叙似乎微微顿了一下,浓密的睫毛极轻地颤动了一瞬,像是没料到他会在会后立刻追出来,并且问得如此细致、如此精准、直指协作模式的核心。

眼神中极快地掠过一丝几乎无法捕捉的讶异,但随即就被更深的、属于科学家式的专注与冷静所取代。

他略一思索,薄唇微启,回答道:“模型初期预设的应力集中区,是我们基于历史勘查数据、材料力学参数和初步模拟划定的基础框架和首批重点关注范围。

但实际的地表形变,受限于地质条件的微观差异、不可预见的局部荷载变化等因素,往往存在模型无法完全覆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因此,最理想的、也是效率最高的协作流程应该是……”他略微停顿,组织着最精确的语言,“初期由我们建模组根据模型预测和理论分析,圈定首批需要重点监控的预设点坐标集,同步给你们的团队;你们负责对这些预设点的位移进行高频率、高精度的监控。同时,”他加重了语气,目光沉静地看向沈知时,仿佛在强调其重要性,“你们的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如果发现在这些预设点之外,出现了新的、异常的、或者形变速率显著加快的区域,也需要立刻将相关的坐标信息、形变数据和初步分析结果,第一时间推送给我们建模团队。我们会以最高优先级进行评估,结合模型模拟,迅速决定是否将其纳入新的关键点监控序列,或者调整现有监控策略。”

他的思路清晰缜密,逻辑层层递进,语速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权威感和对项目高度负责的态度。

“明白了。”沈知时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快速在平板的相关段落上做了个重点标记,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这种双向的、动态的、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调整机制确实更科学,能最大程度减少监测盲区,提升预警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谢谢您澄清这一点。”

他顿了顿,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细节需要确认,关于温湿度传感器要求分钟级采样的时间同步精度,您方案里提到的要求不同传感器之间时间戳误差控制在毫秒级范围内,这个苛刻的要求,主要是基于……考虑到了建筑材料热惯性响应的延迟效应吗?还是出于模型初始化时对数据瞬时一致性的绝对要求?”

两人就着平板屏幕上显示的复杂图表、数据曲线和公式,在这条相对安静的走廊角落里,旁若无人地低声讨论起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