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宏大的、系统性的方案与他负责的数据融合模块高度契合,甚至为他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更精准、更富挑战性、也更能体现价值的发力方向。
从一个纯粹技术者的角度,他为之感到振奋,那是一种遇到高水平同行和前瞻性思路时本能的兴奋。
但是,震撼显然更多。
林叙对问题本质的洞察深度和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前沿性与系统性,远非常人可及。
这需要对本不属于他主要领域的遥感技术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更需要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他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
然而,比惊喜和震撼更强烈的,是一种巨大的、冰冷的疏离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细微的慌乱。
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想象,大得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
那个曾经只会在实验室角落安静拼装建筑模型、眼神总是下意识地、带着某种依赖地追随着他、目光里混合着怯懦与执拗的清澈少年,仿佛被过去那几年的时光彻底打碎,然后投入一个名为MIT和ETH的、高温高压的熔炉中重新熔铸、淬炼、塑形,最终脱胎换骨,站在了一个需要沈知时重新调整视角、甚至需要带着敬意去仰望的专业峰顶。
他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隐隐领先的蜕变。
他甚至于,在心底最隐秘的、不愿示人的角落,产生了一丝连自己都鄙夷的微怯——他不知道,当林叙的目光再次真正地、专注地、不含任何专业审视意味地落在他身上时,那里面会盛装着怎样的情绪?
是彻底的漠然?是带着距离的审视?还是……一丝被岁月沉淀后的、不易察觉的怨怼?
那曾经纯粹得如同水晶、总是带着不易察觉的温热的注视,是否早已被大洋彼岸的风霜雨雪和顶尖学府的残酷竞争冷却、凝固,化为了拒人千里的、坚不可摧的寒冰?
地质组的李教授率先举手提问,就模型对复杂地质活动,例如微小地震波的传导与响应的模拟机制提出了非常专业的疑问。
林叙应对自如,对答如流,甚至随手引用了数个阿尔卑斯山区类似保护案例的详尽研究数据作为支撑,其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国际前沿案例的熟悉程度,令在座的不少资深研究员都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接着,负责传感器集成的王工提出了一个更为实际和具体的问题,关于不同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与模型更新实时性之间的协同与匹配,这直接关系到方案能否落地。
这一次,林叙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沈知时所在的方向,目光第一次明确地、正式地、毫无回避地落在了沈知时的脸上。
那眼神,是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工作交流,公事公办,不掺杂任何个人色彩:“王工提到的这个问题,其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采集端的实时性保障和传输带宽的稳定性,这部分迫切需要沈老师团队的大力支持与协调。”
他称呼他为“沈老师”,体制内最标准、最不会出错的敬称,却也带着泾渭分明的距离感。
一瞬间,会议室里所有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沈知时身上。
他清晰地感觉到那道来自主讲台的目光,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寒水,似乎在审视一个刚刚开始合作的、需要评估其专业能力和响应速度的普通伙伴。
不带任何多余的情绪,甚至比看李教授和王工时,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刻意的冷静。
他迅速收敛起所有翻腾的心神,将那些杂乱的情绪强行按压下去,强迫自己进入百分之百的工作状态。
他迎上那道冷静得近乎审视的视线,声音保持着一贯的清晰与平稳,展现出国家级项目核心负责人的专业素养与担当:“林博士的方案对数据流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但从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平台能力评估,实现这些要求是可行的。”
”我们目前部署的高空机载遥感平台具备实时数据回传能力;星载数据方面存在大约三小时左右的固有延迟,但可以通过我们团队开发的特定时空插值算法进行有效弥补和趋势预测。”
”目前的关键瓶颈在于部署在古城现场的地面传感器网络,其整体带宽和边缘计算节点的处理能力需要根据新需求进行重点评估和优化。”
他稍作停顿,目光转向旁边的传感器负责人王工,将问题精准传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体现了他作为协调者的能力:“根据林博士团队的需求,建模组至少需要每小时一次的InSAR差分干涉图关键点数据流,同时还需要温度、湿度传感器每分钟一次的同步采样数据,才能保证数字孪生模型初始化的精度和后续实时修正的有效性。”
”王工,您看从你们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实际流程来看,这个频率能否得到保障?或者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硬件升级和算法优化?”
沈知时思考片刻,又补充道,将思路进一步具体化:“我建议,我们需要立即组织人手,评估现有无线传感网络的负载极限和瓶颈节点,不排除需要在关键区域增加边缘计算节点的数量,或者优化数据压缩传输协议。”
”会后我们可以立刻组织一个三方小范围会议,尽快细化数据接口协议、传输保障方案和应急备用链路,确保能满足林博士团队提出的核心需求,并为后续可能的数据增量预留弹性空间。”
他条理分明,不仅回应了问题,更给出了清晰可行的后续行动路径,展现了对项目全局的把握。
林叙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只是微微颔首,金属细边眼镜后的眼神似乎没有任何波澜,如同最精密的仪器接收完输入信息,只是简洁地、公事公办地回应:“好的。期待后续的具体协作细节落地。”
那语气,是标准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疏离,听不出丝毫赞许、认同,或者别的什么情绪,仿佛只是在确认一个流程节点。
就在这时,坐在沈知时斜后方、来自地质组的一位年轻女研究员苏芮举起了手。
她是国内顶尖院校的地质力学博士,以思维活跃、敢于提问著称,在组内素有“小钢炮”的昵称。“
林博士,抱歉打断一下。您的模型对古建筑材料老化参数的设定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长期预测的可靠性,尤其是十年尺度的推演。”
“但是根据我们前期地质勘探团队的详细现场勘查和取样分析报告,古城不同区域的砂岩,由于朝向、日照、风力侵蚀和历史上微小水文条件的差异,其风化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