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盛夏到深秋的文案 > 故人新识(第1页)

故人新识(第1页)

国家遥感科研中心,第五会议室。

灯光是那种毫无温度的冷白色,从天花板倾泻而下,如同手术台上精准无误的无影灯,将空气中每一粒悬浮的微尘都照得无所遁形,也将沈知时此刻紧绷到极致的神经,清晰地暴露在这片缺乏人情味的强光之下。

他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在灯光下折射出微小的、刺目的光点,像某种无声的、内在压力的外在显影。

一面巨大的LED屏幕占据了整整一堵墙,像一块沉默而冰冷的巨幕,不仅是视觉的中心,更主宰着整个空间里流动的、近乎凝滞的空气。

屏幕上,一幅高精度的卫星遥感俯瞰图正无声地诉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千年云中古城,这枚被誉为人类文明瑰宝的脆弱结晶,被时间与地质变迁的无情之手紧紧挤压,险象环生地镶嵌在嶙峋陡峭的山脊之上。

从这上帝的视角看去,它仿佛一个依偎在悬崖边的、精疲力竭的旅人,下一刻就会从崖壁剥离,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图像本身的静态,却传递出一种动态的、令人屏息的坠落前兆。

图像被放大到极致,呈现出令人心悸的细节。

灰瓦飞檐,层叠错落,本是壮美无比的建筑史诗,此刻却显露出触目惊心的颓败与脆弱。

屋顶塌陷出的巨大窟窿,如同被无形巨兽啃噬后留下的狰狞伤口。

蛛网般密集的裂缝,在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红砂岩墙体上肆意蔓延、深入肌理,每一道扭曲的裂痕都像是古城发出的、痛苦而无声的呻吟。

更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叠加在图像上的、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无形箭头和冷冰冰的数据标签——它们清晰地标示着微小的、却持续发生的位移矢量,揭示着一个隐藏在美丽表象之下、令人心悸的事实。

在看不见的山体内部,岩层正悄然松动、滑移,整座古老的城池,正以一种缓慢而无可挽回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滑向毁灭的终点。

会议室里坐着十几位“晨曦计划”的核心项目成员,大多是中心各关键技术部门的骨干和资深研究员。

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连呼吸都需要刻意调整。

只有中央空调持续低沉的嗡鸣、纸张被无意识翻动时发出的脆弱“哗啦”声、以及笔尖在笔记本上或急促或沉重划过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种压抑而单调的背景音,更反衬出空间的死寂。

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戴上了一层凝重的面具,目光要么死死聚焦在巨幕上那惊心的图像,要么深深陷入手中那份沉甸甸的项目可行性报告,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一丝扭转局面的可能。

沈知时坐在靠前的位置,指间的黑色定制水笔在硬壳笔记本的纸面上悬停。他微微低着头,视线落在自己刚刚写下的几个关键词上:“异构传感器协同”、“多源数据融合”、“极端环境适应性”……每一个简洁的短语背后,都意味着一个难以想象的、需要倾尽全力才有可能逾越的挑战深渊。

而几天前寿宴上,与父母那场关于“个人前途”与“家庭责任”的激烈交锋,其惨烈的余波仍在胸腔里震荡不休,带来一阵阵隐痛,扰得他难以完全集中精神。

父亲失望的眼神,母亲欲言又止的叹息,像无形的蛛网,缠绕着他的思绪。

就在这时,孙院士的声音穿透了令人窒息的空气,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千钧般的份量:“项目代号——‘晨曦’。□□、科技部联合紧急委托!最高优先级!”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耳膜上。他的目光如同功率强大的探照灯,缓缓地、极具压迫感地扫过全场,似乎在检阅一支即将奔赴特殊战场的队伍。

前排几位部门负责人的眉头早已拧成了深刻的疙瘩,手指无意识地、焦躁地敲击着光洁的桌面,发出细微而规律的“叩叩”声;后排几位资历尚浅的年轻研究员则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仿佛这样就能更好地承担起那份即将压下的、沉甸甸的家国使命。

“4个月内!最多4个月年时间!”孙院士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音节都砸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我们必须完成对云中古城的完整三维数字建档,并构建出具备高精度预测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模型!这不是选择题,是必须完成的军令状!”

他右手握拳,轻轻在桌面上顿了顿,强调着任务的不可妥协。

他的目光最终如同精准的导航,落在了前排正微微低头、快速记录的沈知时身上,那眼神里混合着极高的期许与沉重的托付:“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科研攻关,更是我们国家遥感技术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出的一份关键‘答卷’!我们要用最扎实的数据、最可靠的模型、最无可辩驳的成果向世界证明,现代科技能够真正地、有效地守护古老的历史!”

沈知时握着笔的指尖微微收紧,笔尖在纸面上快速移动,留下清晰有力的墨迹。他记录下孙院士强调的每一个技术难点和关键要求,试图用工作的专注驱散心底的杂音。

此刻,眼前这份艰巨无比的国家任务,仿佛成了他唯一能牢牢掌控、也亟需借此证明自己价值的坚固堡垒,是他逃离那令人窒息的家庭风暴漩涡的唯一锚点。

孙院士一个刻意加重的停顿,将沈知时有些纷飞的思绪猛地拽回了冰冷的现实:“前期的地基InSAR和无人机航拍数据采集已按计划初步完成。但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在于——”他拖长了语调,让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他的手指关节重重地敲在光洁的实木桌面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室里,让所有人的心都随之猛地一沉,“如何将我们获取的这些海量监测数据——那些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裂缝宽度变化、毫米每年的沉降速率、还有复杂的温湿度时空分布图谱——转化为对古建筑整体‘结构安全状态’的精准、量化评估?这直接决定着未来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干预措施的最佳时机!沈知时研究员。”

他再次点名,目光灼灼地看过来,“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院里决定,就交给你来主导攻坚!时间异常紧迫,你必须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评估框架和核心指标体系!”

“好的,孙院士。”沈知时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如常,但搁在笔记本边缘的左手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出白色。

他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有关切,有审视,也有不易察觉的质疑。他深吸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下去。

孙院士随即转头,看向分管工程实施和数据处理的副主任陈工:“这个环节,光有遥感数据远远不够,啊,这个我们必须借助真正的古建结构专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人,必须既懂千年砖石、木构的‘脾性’,通晓历代修缮加固手法中隐藏的‘脉络’,又能将我们这些冰冷的、抽象的遥感数据,‘翻译’成建筑结构工程师能直接理解和应用的‘语言’。”

副主任陈工立刻会意,操作电脑调出了下一张幻灯片,接口道:“针对这个关键需求,我们已紧急对接了国内外多家顶尖的古建保护研究机构和高校。□□文物局方面特别推荐了一位近期归国的青年学者,对方目前担任清华古建实验室的客座研究员,履历非常契合我们的要求……”

屏幕上,个人介绍页面随着他的话音缓缓展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