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盛夏到深秋的文案 > 花叶静默星河低语(第4页)

花叶静默星河低语(第4页)

线条、光影、空间、材质、结构……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温度与故事的世界。

——那是林叙的世界。

一个他曾经触手可及,如今却已远在千里之外的世界。

那个世界,安静、理性、充满严谨的秩序感,却又在每一个看似冷静的转角、每一处精心计算的光影运用中,暗涌着澎湃的情感与无声却振聋发聩的诉说。

他凝视着那些图像,有时甚至会生出一种错觉,仿佛能透过这些冰冷的屏幕,感受到林叙伏案绘制时那专注的呼吸、思考时微蹙的眉头、以及完成时那不易察觉的、松一口气的细微表情。

他不知道林叙此刻在金陵的具体哪个角落,但他清晰地记得,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他曾无意间瞥见林叙压在厚厚一摞参考书下的草稿纸,纸页边缘,清晰地、用力地圈出了“东南大学”四个字,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着“建筑”。

金陵。六朝古都。离鄂州,高铁不过三小时的距离。在地图上,是如此接近的两个点。却又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有那么几次,在机械地刷着朋友圈时,一些没有配文、没有精确地理位置、甚至没有清晰人物出现的图片会猝不及防地闯入他的视线:深夜里依旧灯火通明、如同白昼的建筑系馆工作室一角,凌乱铺满整个长桌的硫酸纸图纸和各种比例的模型。

一束包扎得极其素雅、以白绿色系为主、仅用少许枯枝点缀的鲜花,安静地放在一张木纹斑驳的旧课桌面上,光影极美;或是速写本被随手翻开的一页,上面是流畅而富有惊人张力的建筑局部手绘线稿,笔触自信又克制……

这些图片总是转瞬即逝,很快就被淹没在五彩斑斓、热闹喧嚣的社交动态洪流里。

但沈知时几乎每次都能一眼就认出来——那种独特的、近乎苛刻的构图感,那份内敛沉静、不事张扬的审美取向,那种对线条、比例和光影近乎本能的敏感捕捉……是林叙的风格。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指尖无数次悬停在那个小小的点赞爱心或是评论对话框上,犹豫,挣扎,心脏某处微微收紧,最终却只是无力地轻轻划过屏幕。

一种莫名的、带着巨大距离感的怯意,以及一种害怕打扰、害怕显露什么的复杂心理,阻止了他。

他该说什么?一句干巴巴的“画得真好”?还是故作熟稔地问“在金陵怎么样”?似乎都不对,都显得突兀而苍白。

他们之间,似乎只剩下沉默才是最恰当的注脚。

他曾经以为,在那个夏夜街角的路灯下,伴随着那句干涩的“祝你顺利”,两人已经默契地将那段模糊不清、未曾点破也永无可能再点破的青春情愫,轻轻地、彻底地合上,尘封在毕业纪念册那泛黄的一页。

但每当夜深人静,他的目光落在那座占据书桌中心、在夜色中泛着微光的太和殿模型上,看到那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的斗拱飞檐,指尖拂过那冰冷却仿佛残留着某种温度的积木颗粒时,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就会浮上心头,沉重而温暖——

有一个人,曾在他人生喧嚣舞台的最边缘,在无人注意的黑暗角落里,为他默默地点亮过一盏灯。

那灯光或许微弱,却曾真实地、炽热地照亮过他前行的某段路途,在他未曾察觉的时候,给了他一丝无形的暖意和力量。

这份心意,沉重而珍贵,他无法假装不知,也无法轻易放下。

分岔的道路,早已在高考志愿表最终落笔交付的那一刻,就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坚定地延伸开去,义无反顾。

沈知时行走在父母精心规划、铺满“国家战略”、“核心技术”与“铁饭碗”标签的既定轨道上,每一步都力求精准,符合预期,不偏不倚,如同他处理的卫星数据一样标准无误。他的未来,似乎是一张早已绘制好的、清晰明确的蓝图。

林叙则在他自己选择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建筑世界里独自跋涉,用削尖的铅笔、冰冷的直尺和滚烫的汗水,在现实的重力与理想的光辉之间,在逼仄的生存空间与辽阔的艺术表达之间,一砖一瓦地、艰难地构筑着自己不确定却充满生命热望的未来。

他的未来,是无数张等待被勾勒、被修改、被确定的草图。

他们背道而驰,身影在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生地图上渐行渐远,几乎消失在彼此的地平线。

然而,那盏曾被默默点亮的灯,那封永无可能被发现的信,那座沉默矗立却诉说一切的模型,如同无数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跨越山河,缠绕在彼此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他们都无法真正地、彻底地将对方放下,将那段时光遗忘。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经纬度,在各自用专业知识与人生阅历艰难搭建起的、稳固的坐标系中,命运那双看不见的手,会再次拨动指针,让他们以新的姿态、新的身份,重新靠近,再次交汇。

只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当跨越了时间的河流与不同选择的巨大鸿沟再次面对面时,他们是否还能像少年时代那样,摒弃所有成年世界的计算与顾虑,带着一丝笨拙却珍贵的真诚,坦然望向彼此的眼睛?

那交汇的目光里,究竟是释然,是遗憾,是久别重逢的欣喜,还是物是人非的无奈与疏离?

所有的答案,此刻都如同建筑大师图纸上那些尚未最终落定的、轻盈而关键的线条,模糊地、不确定地悬在未来的微茫光影里,等待着时间的手去勾勒,去填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