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夏天在无尽蝉鸣与灼目烈日中悄然流逝,像一本被心不在焉快速翻过的书页,内容模糊不清,只留下大片大片灼热而空茫的空白,连记忆都被晒得褪了色。
他们——那些曾经在青春轨道上短暂交汇又注定分离的人们——再未相见。没有刻意的躲避,也没有重逢的契机,就像两条相交后的直线,沿着各自的轨迹,义无反顾地奔向截然不同的远方。
城市依旧喧嚣,街道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只是某些特定的、曾承载过欢笑与低语的角落,永远地安静了下来,像是被时光单独剥离出的默片片段。
顾淮南的足迹近乎偏执地踏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个毛细血管般的角落。
那些曾与苏北清并肩奔跑、欢笑、分享过同一只耳机里流淌出的同一首歌的老街巷陌,每一块凹凸不平的石板都仿佛还残留着昨日的温度,踩上去,脚心都会传来一阵虚幻的暖意。
那些他们曾计划要去却最终未能成行、只在言语间勾勒过轮廓的陌生公园与咖啡馆,他也独自一人,一一走过,坐在他们曾经讨论过要坐的位置,点一杯他们曾提过的饮料,像是完成某种无声的、迟来的仪式,又像是在用脚步丈量一份永远无法兑现的、沉甸甸的承诺。
唯一值得欣慰的、带着酸楚的进步是,他记得带伞了——那把结实耐用的黑色折叠伞,曾经总是被苏北清絮絮叨叨提醒塞进他书包侧袋的伞,如今成了他独自面对突如其来风雨时,一个沉默而可靠的习惯。
只是每次撑开,雨点密集敲打伞面的声音,都显得格外寂寥,像全世界只剩下这一种声音。
九月伊始,新生入学的日子,天空是那种被几场秋雨彻底洗刷过的、近乎残忍的澄澈湛蓝,没有一丝云翳,干净得让人心慌。
阳光如同熔化的金子,灼热而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带着一种近乎蛮横的宣告,昭示着一个不容置疑、也无法回避的全新开始,不管你是否准备好。
在鄂州,某所顶尖学府的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崭新的大楼前,人头攒动,喧嚣鼎沸,空气里弥漫着青春、期待、好奇、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知生活的焦虑。
巨大的玻璃幕墙建筑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而冰冷的光,线条凌厉冷峻,气势恢宏,像一座未来的堡垒。
沈知时站在“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迎新报到点前,阳光将他挺拔的身影拉出一道细长而沉默的影子,钉在光洁的地面上。他穿着简单的白色棉质衬衫和卡其色长裤,干净清爽,却透着一丝与周遭热烈氛围格格不入的疏离,像一幅被精心装裱却与周围环境并不相容的画。
身边是父亲沈明远,一手拉着沉甸甸的28寸银色行李箱,拉杆被他握得很紧,另一只手里紧紧捏着打印得密密麻麻、条目清晰的报到流程单,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目光如同精密的雷达,快速而冷静地扫视着周围的指示牌、穿梭的人群和崭新的环境,进行着审慎而严格的评估。
周雅茹则穿着剪裁得体、质地精良的米白色套装,裙摆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活页文件夹,里面像士兵列队般整齐地码放着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学费缴纳证明等一系列必备材料,无一遗漏。
三人虽都穿着素净的夏装,但周身散发的气场却泾渭分明——沈明远的目光带着一种规划蓝图般的审视与不容置疑的权威,周雅茹则从头到脚透出精细入微的掌控感和对流程的绝对遵从,而沈知时夹在中间,像一尊被精心擦拭、摆放在既定轨道上的完美雕塑,沉默,得体,无可挑剔,却缺乏真实的温度与生气。
“我们当时也反复比对、仔细研究过,”沈明远目光锐利地扫过报到点上“遥感科学与技术”那几个醒目冷静的白色大字,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天然的不容置疑,像是在宣读一份经过充分论证的可行性报告,“这个专业,是国家空间信息战略的核心支撑,将来对接的是航天、国土、国防、资源环境这些关键领域。前途很明确,是真正的国家需要,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重点和投入重心。”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沈知时,像是在进行最后的确认与强调,语气沉缓,“你以后要是能进中科院相关院所,或者航天口那几个大院,这条路就算是走稳了,基础就打牢了。这才是正道。”
“对。”周雅茹立刻点头补充,语气斩钉截铁,不留任何商量余地,她的视线快速掠过周围那些脸上带着懵懂兴奋的新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比你之前模模糊糊想的那些环境工程、甚至建筑设计要靠谱得多,实在得多。虽然以你的分数,报另外那几个顶尖学校的热门专业也绰绰有余,现在选择这里,从分数最大化利用的角度看,是有些……‘浪费’了。”
她刻意加重了“浪费”二字,像是在强调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眉头微蹙,“但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不能只看眼前一时。看看南南,一意孤行非要凭爱好去学什么地理,理想主义能当饭吃吗?现在这年头,个人兴趣必须给现实让路。不如踏踏实实学点国家急需的硬核技术,这才是将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铁饭碗,谁都拿不走。”
沈知时没有反驳,也没有回应。
他甚至没有去看父母的眼睛,只是将目光放空,落在远处玻璃幕墙上扭曲变幻的云影。
顾淮南学的是地信,不是地理,跟他学的差别也不多。
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在此刻宏大的“规划”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他只是默默地伸出手,从父亲手中接过行李箱的拉杆。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掌心皮肤迅速传递上来,带来一丝短暂的、刺骨的清醒,让他从那种微妙的麻木中挣脱一瞬。
他推着箱子,拉杆轮子发出轻微的滚动声,随着熙攘喧闹的人流缓缓向前移动,像一滴汇入河流的水珠,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学院的建筑风格极简、冷峻,线条硬朗得毫无温情可言,巨大的玻璃幕墙毫无遮挡地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几座方正的实验楼之间由简洁的银色金属天桥相连,泛着冷硬的光泽。
下方是新铺的草坪,草色尚嫩,还未完全扎根成活,在烈日的炙烤下显得有些蔫头耷脑,透出几分勉强与脆弱。
鲜红的迎新横幅在干燥燥热的秋风中微微晃动,“欢迎新同学”的字样用了夸张的艺术体,显得热烈而张扬,却莫名透出一种与周遭冰冷高科技环境格格不入的、公式化的凛冽感,像一句被重复了无数次的、没有温度的口号。
“学弟你好!欢迎加入遥感大家庭!”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笑容爽朗阳光的高个子男生主动迎上来,胸前的“志愿者”挂牌随着动作晃动着,“我叫陈锋,大二,遥感技术方向的。这是报到流程单,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给我看一下就行。”他动作麻利,语气热情洋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自信。
旁边一位扎着利落马尾、看起来十分干练的学姐(胸前名牌:李薇,大三,GIS应用)也笑着补充,声音清脆语速快:“学弟别紧张,流程很快的,几分钟就好。喏,这是学院精心准备的新生大礼包。”
她递过一个印着银色院徽的深蓝色纸袋,“里面有详细的校园地图、专业介绍手册、课程先导资料,还有咱们院定制的小书签,挺精致的。”
沈知时礼貌地接过,纸袋触手微凉,脸上露出练习过无数次般的得体微笑,弧度标准,无可挑剔:“谢谢学长学姐。”他依言递上早已被母亲周雅茹检查过无数遍、整理得一丝不苟的材料。
“沈知时……嚯,这分数!”陈锋扫了一眼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上那个显眼的、近乎满格的数字,眼睛一亮,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一点,带着由衷的赞叹,“学弟厉害啊!咱们专业今年那个苏省高分是不是就是你了?省排名也这么靠前!以后实验室抢人大战有得看了!”他半开玩笑地说着,引来旁边几个排队新生和家长的侧目,目光里夹杂着好奇与毫不掩饰的羡慕。
沈知时脸上笑容不变,像是戴着一层无形而光滑的面具,只是微微颔首,语气谦逊而平淡,听不出丝毫波澜:“学长过奖了,只是运气比较好,发挥得还算稳定。”仿佛那个惊人的分数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偶然。
李薇则更细致地指导他填写表格,同时低声快速地介绍着,透着熟稔:“咱们专业课程难度不小,课业压力挺大的,尤其是编程和数学基础要求非常高,大一的几门硬课一定要跟紧。不过陈锋学长是系里出了名的编程大神,拿过国奖的,以后有问题可以多请教他。”她指了指旁边的陈锋,后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脸上带着些许腼腆。“对了,那边是宿舍分配表,你分在梅园X栋XXX,四人间,上床下桌,有空调独立卫浴,条件算很不错的了。”
沈父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学长学姐热情而专业的介绍,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的神色,他微微侧过头,对沈知时低声耳语,带着一贯的指导与规划意味:“看到没?这里的学长学姐都很优秀,平台起点很高。你要多向他们学习,汲取经验,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信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