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盛夏到深秋再到寒冬 > 波士顿没有我的玫瑰(第2页)

波士顿没有我的玫瑰(第2页)

有时,当他抱着厚重的资料或刚刚打印出的、还带着余温的图纸匆匆穿过那条熟悉的走廊,眼角余光瞥见新的、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围坐在那里热烈讨论,屏幕上跳跃着陌生的、充满活力的参数化模型光影时,他会下意识地、将本就并不急促的脚步,放得更慢一些。

他的目光会如同他操作惯了的精密度遥感扫描仪般,平静地、不着痕迹地掠过那一张张陌生却都洋溢着才华、自信与专注的脸庞。

没有预想中的、小说里描写的那种剧烈失落或明显的惆怅,只有一种极其轻微的、"果然如此"的了然,像一片极其轻盈的、失去了所有水分的羽毛,悄无声息地落在心湖之上,甚至激不起半点像样的涟漪。

世界太大,MIT本身就如同一座微缩的、高速运行的、遵循着某种残酷而公平的筛选法则的宇宙,人与人的擦肩而过、各自奔赴不同的引力中心才是常态,刻意的重逢,反倒像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需要太多运气成分的奢望。

关于林叙的消息,如同查尔斯河上偶然飘过的落叶,零星而散碎地、不带任何目的性地、不经意地落入他的世界。

一次项目组内部短暂的咖啡间小聚,氤氲的咖啡香气与低语般的、夹杂着术语和玩笑的交谈声交织。

一位相熟的、来自台湾的华裔博士后搅拌着杯中拉花精致的拿铁,像是忽然想起什么,闲聊般提起:"对了,你们听说LinXu了吗?就以前Lab那个很厉害的中国学长,搞参数化生形和城市更新的。听说他去年就离开MIT了,好像是拿到了国内某某顶级设计研究院抛出的橄榄枝,回去牵头组建了一个关于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的前沿实验室,势头非常猛,好几个标志性的大项目都落地了,业内评价很高。"

"是吗?"沈知时端起自己的黑咖啡,抿了一口,浓郁的、未加任何修饰的苦涩在舌尖均匀地蔓延开,他的语气平淡得仿佛在听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某个遥远星系传来的消息,"他能力很强,思路一直很独特。回去发展,平台和空间更大,是明智的选择。"他的手指稳稳地托着杯碟,没有一丝颤抖。

另一次,是在一个飘着细密冷雨的午后。波士顿的冬雨,缠绵而阴冷,不像家乡的雨那样利落,它们粘稠地、持续地敲打着公寓的玻璃窗,留下蜿蜒的、如同泪痕般的水迹。

他坐在书桌前,屏幕的光亮是屋内唯一的光源,正在检索最新的行业动态与前沿论文。

忽然,一篇研究题目为——《基于参数化生成与空间句法深度耦合分析的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的论文吸引了他的注意。

目光下移,通讯作者的单位赫然是那家声名显赫的、以重大项目实践能力著称的国内顶尖设计研究院,而第一作者的位置,清晰地印着:LinXu。

他点开PDF,页面加载的瞬间,指尖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随即又迅速松开。他开始逐字逐句地、以一种近乎解剖的严谨态度研读。

论文构建的模型思路精妙绝伦,逻辑链条严密,尤其是对厚重历史文脉的数字化转译与现代功能性需求的融合,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和一种超越技术本身、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在地性思考。

沈知时的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划过冰凉的触摸板上,那个映在屏幕里的、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屏幕的冷光倒映在他深邃的、看不出明显情绪的眼眸里,像是星光照不进的两潭深水。

他快速地、几乎是有些急切地拖动页面,跳过了繁琐的数据和方法,直接拉到最后的致谢部分。只有寥寥数行公式化的、严谨克制的官方致谢,标准地感谢了机构支持、团队协作和基金资助,措辞得体,无可指摘,却也……再无任何属于个人的、带着独特温度与记忆的字句。没有提到某个特定的地方,没有感谢某个照亮过黑暗时刻的人,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工作之外的、私人的情感痕迹。

他沉默地看着那几行冷静的文字,看了片刻,然后移动鼠标,光标精准地悬停在右上角,轻轻点击了关闭窗口的符号。

页面瞬间消失,屏幕干净利落地恢复到之前那个布满各种论文标题的检索列表界面,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窗外的雨声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起来,沙沙地、固执地响着,充满了整个过于安静的房间,更衬得室内一片死寂。

心湖深处,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极其微小的、光滑的石子,荡开几圈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转瞬便平复的涟漪,有一种极其复杂的、难以命名的情绪——是释然?

是轻微的失落?还是某种隔着遥远距离的、无声的确认?——悄然弥漫开,如烟似雾。

但很快,那微弱的、几乎不存在的波动便被更广阔、更沉静、更习惯于秩序与理性的湖面所吞没,恢复了它往日那种严谨而秩序井然的、近乎漠然的模样。

林叙,像一颗曾经在遥远少年时代短暂交汇、给予过他一道微弱却纯净星光的星辰,如今已稳定运行到另一条更广阔、更适合他自身引力与质量的轨道上,并且在国内那片沸腾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似乎绽放出了更加耀眼夺目的、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力量与光芒。

知道这些,知道他安好,知道他璀璨,于他沈知时而言,似乎便已足够了。

那份深锁在记忆金属盒中、关于青春尾声的遗憾与那份未曾言明的、笨拙的温柔,似乎也随着时空的巨大延展与人事的变迁,被岁月包裹得更加紧实,沉入心底,成为一种存放在遥远角落的、带着微光的静默慰藉与标本,而不再是能够轻易牵动当下心绪的、活生生的绳索。

他在波士顿的日子,过得如同瑞士钟表般精准而高效。

生活轨迹清晰得近乎刻板,带着一种苦行僧般的自律:公寓——实验室——健身房——偶尔沿着查尔斯河岸慢跑,看白色的水鸟掠过夕阳下泛着碎金的河面,翅膀被染上温暖的光晕,发出清冽的鸣叫。

他礼貌而坚定地婉拒了几位实验室同事(有金发碧眼的,也有黑发棕眸的)发出的、带着明确社交甚至暧昧信号的晚餐或周末出游邀约。

对方的眼中或许会掠过一丝讶异或不易察觉的失望,但他并不在意,只是用工作或需要独处思考的理由温和地挡回去,态度明确,不留任何模糊的空间。

他有些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如此沉醉并安于这种独处的状态。

无需刻意寻找话题迎合他人,无需向任何人解释自己某个突然其来的研究灵感或决定,更无需背负任何人的殷切目光或那份名为"为你好"的、实则沉重的期待。

他可以为了一个数据模型的优化验证通宵达旦,完全沉浸在自己那个由逻辑和想象构建的、无声却壮阔的思维宇宙里。

也可以在某个心血来潮的周五下午,迅速订一张最早飞往西海岸的机票,只为了参加一个听起来很有趣的、短期的小众学术工作坊,无需向任何人报备,也无人会追问细节。

自由,意味着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和探索的边界,同时也意味着绝对的、需要独自咀嚼和承受的孤独——而他,正在这漫长的、无人打扰的寂静中,一点点学会与后者达成深刻的和解,甚至开始从中汲取某种沉静而强大的、向内生长的力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